特朗普对华关税战步步升级至145%,却在市场巨震下突然变脸,暗示可能降低关税。
中方毫不退让,不仅将反制关税提至125%,更联合37国形成统一战线,令美国关税政策陷入困境。
特朗普为何突然服软?中国掌握哪些制胜法宝?
贸易战场上的特朗普如今正上演一幕戏剧性大转折。不久前他还气势汹汹,扬言要把对华关税提到天上去,可眨眼工夫就被打回了现实。
这位曾在《学徒》真人秀上以"你被解雇了"闻名的商人总统,在4月17日白宫记者会上表情复杂地说出了令华尔街大跌眼镜的话:"在某个时候,我不想让关税再提高了,我可能想降低关税"。
这与他此前的强硬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仅一周前,他还誓言要把中国"教训到听话",关税从最初的20%一路飙升至54%、104%、最后干脆冲到了145%。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位醉酒的指挥家,指挥棒挥舞得毫无章法,让全球市场天翻地覆。道琼斯指数短短几天内暴跌近700点,10年期美债收益率出现20年来最大涨幅。
白宫内部的纳瓦罗等强硬关税派一度得意洋洋,他们将关税视为"地缘经济战"的战略武器,认为逼迫中国让步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事与愿违,美国国内抗议声浪越来越高。不仅华尔街金融大鳄集体反对,就连共和党内的盟友也开始公开质疑。以克鲁兹为代表的多名参议员接连在媒体表态,呼吁给贸易伙伴提供谈判机会。
美国普通家庭更是不堪重负,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一个典型美国家庭将因新关税面临约4700美元的额外支出,服装价格甚至可能暴涨60%以上。全美各地爆发了上千场抗议活动,民众举着"关税是对美国人的税"的标语走上街头。
面对这种局面,特朗普只能乖乖"摇白旗",希望中国能给他一个台阶下。不过中国显然不吃这一套,特朗普正是因为看到中国的坚决反制,才不得不寻找体面的退路。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中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决态度。这不是2018年那个被动应对的中国了。当特朗普宣布对华关税升至145%时,中方迅速将反制关税提升至125%,并明确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加码—因为继续玩数字游戏毫无意义。这种"不惜代价奉陪到底"的姿态,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猝不及防。
中国商务部更是出人意料地与欧盟、东盟等37国形成了一个强大联盟,共同应对美国的"对等关税"。这一战略性安排宛如一记漂亮的反击拳,不仅限于双边对抗,而是将战场扩大到全球范围。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东盟代表举行的视频会议上,各方均表达了共同应对美国无理关税政策的决心,这让特朗普的"孤立中国"战略顷刻间变成了一场空想。
在反制措施上,中方显示出了精准打击的战略智慧。不是盲目全面对抗,而是精确锁定美国的痛点:对美国棉花、大豆、猪肉、牛肉等农产品加征关税,直接戳中了特朗普铁杆支持者的"要害"。这些农产品对华出口随即下降了50%-80%,美国农民的怨声载道对特朗普构成了实质性的政治压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更是掷地有声:"美方应当摒弃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这不仅是对美国的警告,更向全球传递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所言,美国试图与其他国家达成孤立中国的协议已经不太可能成功,因为特朗普已经"完全丧失了信誉"。
中国这种不屈不挠的反击姿态背后,是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也是其对自身优势的自信所在。
底气十足,中国优势尽显为何中国能在贸易战中表现得如此气定神闲?答案就在于中国拥有的多重优势。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内循环优势无可比拟。这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更是质量上的提升。
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成长为产业链整合者,凭借工程师红利和强大执行力,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特朗普2018年第一任期挑起贸易战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从那时起,中国就一直在为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做准备。2020年推出的"双循环"战略,着力增强国内生产和消费能力,为抵御外部冲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如香港《南华早报》所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短期内可能对中国造成冲击,但从长期看却是"强大的催化剂",加速中国技术进步和国内市场融合。
中国还灵活调整了贸易策略,迅速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美国政府数据显示,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3.4%,大幅降低了贸易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资源采购量显著增加,原本流向美国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迅速填补。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削减了约90%的美国石油采购量,同时从加拿大进口创纪录数量的原油。
中国的制度优势同样不可忽视。在危机面前,中国能够调动全国资源力量,快速应对外部挑战。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内部分歧重重,决策反复无常。
在当今贸易争端中,中国已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从长远来看,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家杨大利所言,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可能拥有"相对有利的时间窗口"。相比美国的混乱与困顿,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实力积累正在为其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尊重和合作机会。
困境重重,美国四面楚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伤人更伤己。表面上他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振兴美国制造业,实则是在挖美国自己的坑。
美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空心化,已经不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即使关税再高,美国国内工厂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关税最终只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成为变相的"美国人民税"。
美国经济已显现出危机信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称,特朗普的关税"极有可能"刺激通胀上升,且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美债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主席希尔凯玛甚至公开质疑美债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这对美元霸权来说是个极其危险的预警,若美债失去"避风港"地位,美国经济将遭受灾难性打击。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在国际上同样遭遇冷遇。他幻想全世界会对中国高筑关税壁垒,却发现没人愿意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埋单。就连被特朗普视为示范案例的越南也让他失望了。
作为被加征关税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越南确实主动表示愿意对美零关税,却被美方嫌弃"毫无意义"。原因很简单:越南作为制造业国家,出口大于进口才有利于发展;更何况越南经济体量太小,根本消化不了美国的高价商品。
各国领导人逐渐看清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真面目:不是寻求公平贸易,而是要让全世界为美国买单。特朗普政府"朝令夕改"的反复无常更是让各国望而却步。爱德华·奥尔登这位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的忧虑道出了美国的困境:"在现代贸易一体化时代,世界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关税。"
美国国内民众的怒火也在积聚。当消费者发现生活用品价格暴涨,制造业工人发现工作并未如承诺般回流,农民发现海外市场被竞争对手抢占。
这些都将成为特朗普在中期选举中的沉重包袱。正是看到了这些内外交困的严峻现实,特朗普才不得不服软,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个体面的退路。然而,他过去的言行已让其在国际谈判中失去了基本信任,想要重塑关系,谈何容易?
当前贸易战背后,折射的是中美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面对美方无理施压,中国展现了大国风范和定力,既坚决反制又不失克制。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会意识到保护主义只会自伤发展,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合作共赢才是正道。美国选民是否会因经济现状对特朗普说不?全球贸易格局又将如何重塑?这正是我们共同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