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7卷 !显宗成皇帝下
建元二年(甲辰,公元三四四年)
原文:中书令褚裒固辞枢要;闰月,丁巳,以裒为左将军、都督兖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兖州刺史,镇金城。
褚裒很低调!
公元342年,褚裒的女儿被立为皇后,褚裒从豫章太守的被征调为侍中、尚书(正国级)。褚裒不愿在这样显眼的位置上,苦苦请求外出,于是任命为江州刺史。
公元343年,由于大族权力争夺,庾冰成为信一任江州刺史。为了给庾冰腾位置,褚裒再次被征调为卫将军,领中书令(两办秘书长)。
公元344年,褚裒固辞朝内职位,请求外出,于是他被任命为兖州刺史。

原文:帝疾笃,庾冰、庾翼欲立会稽王昱为嗣;中书监何充建议立皇子聃,帝从之。九月,丙申,立聃为皇太子。戊戌,帝崩于式乾殿。己亥,何充以遗旨奉太子即位,大赦。由是冰、翼深恨充。尊皇后褚氏为皇太后。时穆帝方二岁,太后临朝称制。何充加中书监,录尚书事。充自陈既录尚书,不宜复监中书;许之,复加侍中。
皇帝司马岳驾崩,时年22岁。
庾冰、庾翼两兄弟建议立司马昱为皇帝,司马昱是司马绍的异母弟弟,按辈分,是司马岳的叔叔。两兄弟一如既往的不按常理出牌,目的依然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两兄弟如此明显的私心,一定程度了造成了庾氏力量在东晋政坛上昙花一现的结局。相对而言,王导、桓温、谢安为首的三大家族势力,对东晋政坛的影响都要比庾氏的影响时间更长。
何充建议立皇子司马聃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司马岳同意!何充一如既往的维护父子相传的传承关系,目的当然是为了与庾氏抗衡,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何充现在俨然是抗衡庾氏力量的一杆大旗!

何充也在退让,此时东晋政局,谁也不敢占据核心位置,皇帝是名义核心,但实权在庾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手里,特别是庾氏,权势达到顶峰。所以此时谁离皇帝最近,谁占据朝堂中枢,谁就是庾氏的敌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褚裒固辞中枢位置,何充虽然能与庾氏抗衡一下,但他也不想把庾氏逼得太紧,所以也只能选择退让。朝廷中枢成了烫手的山芋。
原文:充以左将军褚裒,太后之父,宜综朝政,上疏荐裒参录尚书;乃以裒为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改授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二郡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尚书奏:“裒见太后,在公庭则如臣礼,私觌则严父。”从之。
褚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褚裒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褚裒是铁了心不掺和这个乱局,怎么说就是不离开藩国。拗不过他,只好修改任命,让他镇守京口。

原文:冬,十月,乙丑,葬康帝于崇平陵。
江州刺史庾冰有疾;太后征冰辅政,冰辞,十一月,庚辰,卒。庾翼以家国情事,留子方之为建武将军,戍襄阳。方之年少,以参军毛穆之为建武司马以辅之。穆之,宝之子也。翼还镇夏口,诏翼复督江州,又领豫州刺史。翼辞豫州,复欲移镇乐乡,诏不许。翼仍缮修军器,大佃积谷,以图后举。
庾冰去世,江州财富之地,必须得控制在庾氏自己手里,于是庾翼为了两头兼顾,又回到夏口。庾翼为了巩固权势,再次拿起北伐的口号,积攒粮饷军器。

原文:赵王虎作河桥于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下,辄随流,用功五百馀万而桥不成,虎怒,斩匠而罢。
东晋内部忙的昏天黑地,当然忙并不是为了北伐,他们一如既往的争权夺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司马家的皇帝都寿命不长呢,每换一个皇帝,都得大大的折腾一回,其实各个世家大族也很累,他们也不愿整天折腾。
不过北方的石虎也没闲着,他忙着修桥。本着不挑战高难度就显示不出他管理能力的原则,哪里不好修,哪里难度大,哪里地形更奇更险,他就选择在哪里修!结果没干成!黑锅不能自己背,是工匠干活不用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