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闲来喝茶读诗,欢迎关注诗书染墨香。
说起辛弃疾,总让人想到“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或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
但这位南宋词坛的“硬汉”,却在田园词中展露出鲜为人知的温柔。
今天,我们透过他的7首《清平乐》,走进一个既烟火气十足、又暗涌悲凉的辛弃疾。

01[微风]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181年,辛弃疾遭弹劾退隐江西带湖。别人归隐是“采菊东篱下”,他却把农村写成“大型真人秀”,用孩童的天真治愈壮志难酬的痛。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便是一幅水墨村居图。醉酒的吴语老夫妇、锄豆的大儿、编鸡笼的二儿,还有溪头躺剥莲蓬的“熊孩子”,辛弃疾用白描手法将农家琐事写得妙趣横生。
一个“卧”字,让小儿赖皮模样跃然纸上。这哪是写词?分明是南宋版的亲子vlog!
02[微风]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42岁的辛弃疾因奸臣弹劾,被罢免职务,从此他过上了惬意的闲居生活。
在这首诗中,诗人化身“吃瓜群众”:“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明明自家梨枣被偷,他反倒叮嘱旁人别吓跑孩子,活脱脱一位宠溺的邻家老伯。
战场上杀伐果决的将军,此刻却对顽童网开一面。这背后,是辛弃疾对淳朴民风的珍视,更是对官场倾轧的无声反抗。

03[微风]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49岁的辛弃疾在一个清秋的夜晚,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看到村民们恶劣的居住环境,诗人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这趟出行堪称南宋版“变形记”:“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的破败环境,与“眼前万里江山”的梦境形成极致反差。
秋宵梦醒时分,白发苍颜的辛弃疾,却仍梦见铁马冰河。这哪是词?分明是用血泪写就的“遗愿清单”。
04[微风]
《清平乐·题上卢桥》——〔宋代〕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在上饶这个地方过着从未有过的闲散生活,但是身体的愉悦替代不了内心的空虚,他渴望回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他希望拯救破碎的山河。
他以桂花香隐喻抗金理想;《题上卢桥》更借山水之势,发出“似曾小小兴亡”的叹息——山河依旧,南宋却甘当“缩头乌龟”。虽然写的是花木溪桥,叹的却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愤懑。

05[微风]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宋代〕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188年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多次途经博山道。此词将行军见闻与田园景致并置,展现军人眼中的温柔江南。
柳林边策马疾驰,晨露浸透厚重战袍。白鹭独立沙滩窥视,该是梦见了鱼虾嬉闹。
星河月光洒满江面,浣纱女子身影窈窕。她含笑转身归家,门前传来孩童哭闹。
06[微风]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其二)》——〔宋代〕辛弃疾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曾见幽独?岁寒清晓空谷。竹里一枝梅好,莫教瘦损琼瑶。
1194年冬,辛弃疾二度罢官隐居瓢泉时作。表面咏梅竹,实则以物喻人,自明心志。
断崖边翠竹丛生,竹节似藏冰玉。山路百转千回,黄昏雪屋暗香浮动。
可有人见过这孤傲风姿?寒冬清晨空谷寂寥。竹林间红梅正好,莫让风霜损了玉貌。
"藏冰玉"暗指被埋没的才华,"莫教瘦损"更是直抒胸臆——59岁的辛弃疾仍在呼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全词通篇不见"人"字,却字字皆是英雄自画像。

07[微风]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樨》——〔宋代〕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时,友人赠桂花引发感慨。此时距其逝世仅四年,词中仍饱含壮心。
忆往昔少年醉饮,吴江江畔酒醒神清。明月映照桂树成影,十里江面沉香冷凝。
点点金黄桂花,竟使人间遍染芬芳。许是秋风白露,誓要将世界尽染馨香。
"染教世界都香"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异曲同工。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以桂花自喻北伐理想:虽只"一点宫黄",仍要香透人间。此词后被改编为古琴曲《天香》,成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