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闲来喝茶读诗,欢迎关注诗书染墨香。

崇宁元年深冬,颍河冰封如铁。68岁的苏辙独坐南窗下,指尖抚过《栾城集》中"惯从鞍马作艰辛"的句子,忽听得汴京急报:兄长苏轼病逝常州。他颤抖着将兄长的绝笔诗《梦中寄朱行中》压在镇纸下,砚中冰裂之声惊醒了沉睡三十年的雪泥鸿爪。
一、渑池初雪烙鸿影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19岁的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里写下平生第一道政治预言。那年兄弟二人赴汴京应试,渑池古寺的断碑残雪,早已在诗行间埋下乌台诗案的伏笔。驿站昏灯下,苏轼将"飞鸿踏雪泥"的意象续成千古绝唱时,窗外的风雪正漫过黄河故道。

二、制科对策惊紫宸
"右掖司言实不才,纵令憔悴越王台。"25岁的苏辙在御前对策中直指宋仁宗"沉湎女色,倦怠朝政",满殿朱衣尽失颜色。宰相韩琦掷笔长叹:"此子竟敢以晁错自比!"那日垂拱殿的日影西斜时,一篇《御试制科策》已在史册烙下"直谏如魏征"的评语。
三、齐州夜雨洗谏草
"夜闻霖雨声,晓看东南坡。"39岁的苏辙在济南府衙后院焚烧谏稿,青烟混着《送李察推赴阙》的墨香飘向泰山。新党爪牙的脚步声踏碎大明湖的月光,他却在给苏轼的信中戏笔:"且将《黄楼赋》换《超然台记》,可抵三斗密州酒。"

四、筠州竹海埋剑鸣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53岁的苏辙谪监筠州盐酒税,在《次韵子瞻端午日与迟适远三子出游》里藏起半截断剑。那日他目睹税吏鞭打盐农,突然将官印掷入赣江。波涛吞没青铜的瞬间,江心浮现出少年时与苏轼在终南山折竹为剑的身影。
五、颍滨归舟载月明
"久无舟楫寄江湖,坐觉生涯日夜疏。"64岁的苏辙在《南窗》诗里晒着北宋最后的阳光。金明池的龙舟竞渡已成旧梦,他却在颍河畔重建遗老诗社。当蔡京党羽焚毁《神宗实录》时,他正教孙辈用苏体抄写《孟子解》,砚中松烟混着黄河泥沙。

六、临终绝笔祭沧浪
"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72岁的苏辙在病榻上写下最后一首《舟中记梦》,汴京沦陷的预言随药香弥漫。恍惚间,他望见兄长驾着黄州小舟破雾而来,船头堆满儋州椰壳、惠州荔枝核。当晨钟撞碎梦境的刹那,《诗集传》手稿飘落床前,扉页赫然现出少年时共题的"夜雨对床"旧约。
靖康元年,金兵铁蹄踏破颍昌府城时,苏辙曾孙在祠堂梁柱间发现一匣泛黄诗稿。其中《再祭亡兄端明文》的空白处,留着苏轼用朱笔批注的眉批:"子由之诗,似钝剑劈石,火星皆带血性。"三百年后,当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写下"苏门文章万古心"时,临安城的夜雨正打湿《栾城后集》的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