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诗词说透人生百味:恨不相逢未嫁时,不如林下看虎行

诗书香染墨 2025-04-17 03:30:00

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闲来喝茶读诗,欢迎关注诗书染墨香。

01

《秋思》张籍——秋风中的家书万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秋风又起,提笔写家书却思绪万千。

信已封好,又怕漏了心事,捎信人出发前再次拆开。

赏析:

全诗以“见秋风”起兴,通过“开封”这一细节,将游子思乡的忐忑刻画入微。秋风无形,却吹动离愁,信中“意万重”与“说不尽”的矛盾,道尽漂泊者的无奈。

背景:

张籍客居洛阳时所作,因秋日触景生情,借家书寄托对故土的眷恋。王安石评其“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是对此诗艺术魅力的精准概括。

02

《征妇怨》张籍——战火下的生死别离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译文:

九月,匈奴悍然来袭,边疆将领不幸罹难,汉军在辽水之畔全军覆没。

广袤的万里之地,皑皑白骨散落荒野,无人收敛。城邑之下,家家户户只能对着虚空招魂,以慰藉逝者。

曾经,妇人依偎在丈夫与孩子身旁,即便生活贫贱,心中也满是安稳与舒畅。可如今,丈夫战死沙场,孩子尚在腹中,妾身虽苟且存活,却如同白昼里燃着的蜡烛,毫无希望,黯淡无光。

赏析:

诗中“白骨”“招魂”等意象触目惊心,以征妇视角控诉战争的残酷。末句“妾身虽存如昼烛”,比喻生命如白日烛光般黯淡无望,极具震撼力。

背景:

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借汉喻唐,揭露战乱对普通家庭的摧残,体现张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03

《节妇吟》张籍——伦理与情意的千古挣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译文:

你明知我已嫁作人妇,仍赠我一对明珠表衷情。

感念你情深意切,我暂将它系在红罗裙。

可我的夫家楼宇巍峨毗邻宫苑,丈夫执戟守卫在明光殿庭。

我懂你心意磊落如日月光明,但既与夫君誓约同生共死,

唯有含泪归还明珠,只恨未能在婚配前与你相逢。

赏析:

表面写女子拒爱,实则隐喻诗人拒绝藩镇拉拢的政治立场。“恨不相逢”一句,将道德坚守与情感遗憾交织,成为千古名句。

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李师道企图招揽张籍,诗人借此诗婉拒,展现文人风骨。

04

《野老歌》张籍——田间的血泪悲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

暮色裹着深山,一户茅檐低垂的人家。

老农佝偻着背,在山地上开垦出三四亩薄田。

稀疏的秧苗在风里瑟缩,可官府的税赋比荒草还密。

新收的稻谷还未沾过陶碗的边,就被押进官仓,任虫蛀霉烂,化作一抔腐土。

赏析:

对比农民“不得食”与商人“犬食肉”,直指社会贫富悬殊。语言平实如话,却字字泣血,堪称唐代“现实主义”典范。

背景:

中唐赋税繁重,民生凋敝。张籍以乐府旧题揭露苛政,延续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精神。

05

《成都曲》张籍——市井繁华的烟火画卷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译文:

锦江之畔,靠近城西之处,烟霭弥漫,江水悠悠,呈现出一片醉人的碧绿。

刚刚经历过一场新雨,山头的荔枝在雨水的润泽下,颗颗饱满,已然熟透,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在那万里桥边,林立着众多的酒家,来来往往的游人,心中思量着,到底要在哪一家投宿,享受这旅途之中的一晚惬意时光呢 。

赏析:

前两句绘景清新,后两句以问句收尾,暗写成都商业繁荣与民风热情。全诗宛如一幅生动的市井风情画。

背景:

张籍游历成都时所作,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语言浅近却余韵悠长。

06

《酬朱庆馀》张籍——诗坛佳话的隐喻之美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译文:

那越国的女子,精心梳妆,崭新的妆容映衬着她如镜湖般澄澈的心灵。

她深知自己明艳动人,却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丝沉吟,似有无限情思藏于心底。世间那些昂贵的齐地丝绸,也不足以彰显人间真正的珍贵。

而她随口吟唱的一曲菱歌,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胜过万金无数,余音袅袅,令人沉醉。

赏析:

以“越女”比喻考生朱庆馀,用“菱歌”暗赞其才华超群。张籍巧妙以诗答诗,成就唐代科举史上一段佳话。

背景:

朱庆馀考前献诗《闺意献张水部》试探,张籍以此诗回应鼓励,彰显文人相惜的传统。

07

《猛虎行》张籍——权贵横行的时代讽喻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译文:

南山与北山,树木繁茂,一片幽暗深沉之景。白日里,凶猛的老虎在林间肆意穿梭、游荡。

临近傍晚时分,它威风凛凛地站在路中,享受着捕获的猎物。一时间,山中的麋鹿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这老虎年年都在幽深的山谷中养育幼崽,雄虎与雌虎各自行动,互不追逐干扰。

山谷中靠近虎窟之处,有一处宁静的山村。这老虎却常常前往村户人家,叼走小黄牛。

那些来自五陵的年轻勇士,虽身怀绝技,却也被老虎的凶猛所震慑,不敢轻易放箭射杀,只能徒然来到林下,望着老虎留下的踪迹,无奈叹息 。

赏析:

以“猛虎”隐喻恶势力,揭露权贵欺压百姓却无人制裁的社会现实。结尾“不敢射”三字,讽刺朝廷懦弱,笔力犀利。

背景:

创作于中唐藩镇割据时期,借寓言抨击地方豪强与官场腐败,体现张籍的批判精神。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