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妈妈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还有这样的:

其实关于宝宝丢食物、丢餐具的问题,网络上有很多建议,但是从我们收到的家长反馈来看,效果都很不好,今天我们就再聊聊这个话题,给大家提供几个新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6~12个月:发育探索阶段
宝宝添加辅食的初期,是宝宝多感官探索的阶段,是宝宝通过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甚至本体觉(感知身体动作)来理解食物、发展认知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方式。
这个阶段宝宝丢食物的原因,主要是下面三个:
1、大运动发育受限:
宝宝的大运动发育是从躯干向四肢延伸,首先是宝宝要能坐稳。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宝宝5个月甚至4个月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但这时宝宝还不能完全独坐,需要被家长抱喂或者在餐椅里坐不稳。坐不稳就容易出现重心不稳的情况,宝宝吃辅食高兴了手舞足蹈或者想去抓餐盘、抓食物重心变化不稳定,就容易出现松手食物洒落的情况。
另外手部的发育也是如此,首先宝宝是学会挥舞手臂,大臂带动小臂,手肘不容易弯,手腕翻转也不熟练,表现出来的动作拍打、敲击多,手部发育受限制也容易出现食物洒落的情况。
2、抓握差、手眼协调受限
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是从手掌向手指分化,从全手掌抓握到三指捏物,最后动作更加熟练两指捏物。
如果家长给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宝宝会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尝试调整抓握姿势,但仍可能错过嘴巴。
这个阶段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逐渐显现出重要性,宝宝需要首先判断食物的位置,然后调整手臂的运动轨迹,才能准确抓捏到食物。
另外,宝宝的空间感知开始慢慢强化,理解“食物——手——嘴巴”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抓捏不熟练,手眼协调还不太好的阶段,也容易出现抓到的食物稍不注意就洒落的情况。
3、心理需求
当宝宝发现扔食物后会出现声音、物体轨迹变化或家长反应时,他们会通过反复投掷来验证“动作-结果”的关联。比如勺子落地会发出声响,家长会弯腰捡起,这种连锁反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引发外界变化,类似科学实验中的观察验证过程。
不同食物落地时的状态差异,如面包片轻飘、苹果块重坠,能让孩子感知重量、质地等物理特性。他们会发现香蕉泥很难抓起来,而蓝莓滚动轨迹更远,这种对比帮助建立早期物理经验。
1~2岁:食物筛选和游戏
宝宝1岁前家长考虑孩子发育需求,如果对孩子扔食物没有限制,到了1岁左右,这种探索行为会逐渐演变成宝宝对食物进行筛选或者“扔食物”互动游戏。
尤其是存在一些吞咽多咀嚼差或者对甜味、咸味比较依赖的宝宝,这种食物筛选行为更加明显。加上12个月、18个月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辅食应该“升级”的年龄节点,宝宝对新食物的警惕性和挑选,会加重这些行为。
一餐中的食物能吃的挑出来吃掉,不能吃的丢掉。为了避免孩子对食物筛选,不少家长选择把主食、肉和菜混合打成糊,或者把食物切得更加细碎增加宝宝筛选食物的难度,也有的家长做成烩饭,混合在一起,大多数家长则是放弃了让宝宝自主进餐,改为家长喂饭。
但家长采取的这些措施都不是长久之计,把食物打成糊、切得更碎,做成“一碗烩”,坚持喂饭,这些做法都让食物变得更加容易吞咽,反复强化孩子的吞咽能力,咀嚼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不进反退,越来越排斥韧性大、需要费劲儿嚼的食物,更讨厌不够甜的食物。
有的家长看到宝宝扔掉太多食物,担心孩子饿,于是改成喂饭,不是孩子吃饱了结束,而是喂到“自己认为孩子吃饱了”才行。这就容易出现家长用玩具、动画片哄孩子吃饭或者强迫进食的问题。宝宝已经吃饱了,但家长还不断喂食物,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宝宝可能就会采取“扔食物”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在家长眼中,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表现,更加焦虑而采取一些更为严厉或者其他错误的方式来解决。
工作中我们还经常遇到家长对“自主进餐”理解错误,认为让宝宝自己吃饭就是家长全程不干预,不引导,于是变成了下面这样:


特别是1岁以后才逐渐放手不再喂饭,给宝宝提供餐具,允许宝宝自己吃的家庭,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宝宝1岁后大运动发育、手部精细动作发育都已经比较好,不需要靠吃饭时再去感受,加上这时宝宝的肌肉力量也上来了,如果家长对孩子自主进餐不引导的话,一旦食物是细腻糊状或者汤水丰富,就容易让孩子联系到洗澡时玩水或者游泳时水流过皮肤的触感,于是出现把食物当成水,模仿洗手、洗脸、洗澡的行为。如果家长不干预,餐桌变成了游乐场,吃饭变成了游戏。
五大实操技巧帮你解决难题
原因找到了,家长要怎么做呢?
1、从添加第一口辅食开始就提供餐具
很多家长感觉在刚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不需要给餐盘,给宝宝提供餐具后宝宝总是啃辅食勺啃餐盘,非常影响自己喂饭。
但孩子的学习就是从模仿家长开始,尽管因为出牙会频繁啃勺子,但整体来说宝宝吃辅食的时间还是超过啃勺子的时间的。宝宝学习使用餐具也要先认识餐具,熟悉餐具才行。
2、辅食要注意从稀到稠过渡,从细到粗过渡
很多用辅食洗头洗脸,抛洒食物的宝宝,其实从年龄来说,已经不需要再吃粥、吃面条甚至糊糊烩饭了,但是因为存在各种吃饭问题,家长只能给细腻软烂水分多的食物。
因此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源上先解决孩子的挑食行为。宝宝吃饭好了,吃饭的专注力集中在食物上,集中在“吃饭”这件事儿上,家长不需要靠拉长吃饭时间让孩子吃饱了,宝宝自然就没心思也没机会去玩食物。
另外,家长也可以详细记录每次给宝宝提供了哪些食物,宝宝吃的是什么,丢掉的是什么,从这些记录中找出共性的问题,快速发现孩子的挑食行为的原因。
3、食物少量多次添加
给宝宝提供餐盘、辅食勺,很多家长感觉不可行的原因是一旦宝宝把餐盘掀起来,所有的食物洒落这一餐就没啥能吃的了。
那么为什么要一次就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在餐盘里呢?
先给宝宝的餐盘里加几勺食物,让宝宝有食物去抓和感受,吃完了再添,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4、玩食物,及时纠正,反复三次结束就餐
很多家长对自主进餐的理解存在误区,孩子自己吃,不做任何限制,即使宝宝已经吃饱了,看到孩子玩食物很开心也不结束。
宝宝看到自己玩食物家长不制止、不干预,于是会不断重复,最终变成刚开始时认真吃,吃饱或者吃到不饿的程度开始玩。
家长看到宝宝不是在抓捏食物送进嘴里,而是模仿洗澡、洗脸等动作时,应该及时询问是否吃饱了,是否还要继续吃。即使是小宝宝不会说话,家长也要坚持这么做。询问三次,确认宝宝不吃了,抱出餐椅结束就餐。
5、提供脏物碗
在吃辅食时同时提供一个脏物碗,引导宝宝把洒落的食物、不吃的食物放进脏物碗里,不要随地扔食物。

看到这里,我们相信依然有家长会问:如果结束就餐了宝宝没吃多少食物怎么办?
这就是很多家长陷入恶性循环的原因,担心宝宝吃不饱,担心宝宝饿坏,所以宁愿让就餐时间无限延长也不敢结束。
换个角度考虑,餐桌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吃饭时间就要专心吃饭。如果家长前怕狼后怕虎,仅仅为了让宝宝多吃一两口就默许宝宝玩食物,把餐桌变成游乐场,在宝宝的认知里,他无法理解妈妈延长就餐时间背后的良苦用心,反而把吃饭和愉快地玩食物划上等号,等家长忍无可忍不允许再玩食物的时候,宝宝会不习惯、不适应而哭闹不止,挑食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如果家长因为这个问题非常焦虑,尽早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早干预早改善。另外也可以使用沙漏定时,时间到了就结束就餐,给自己和宝宝心理上设定一个时间限制,也比较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宝宝扔食物需要家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宝宝一岁前,做淡定的观察者,允许探索,宝宝一岁后,做坚定的引导者,设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