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网约车随着今年以来各地对顺风车市场的监管加码,专职司机从事顺风车的现象,开始大幅减少。不过,硬币有两面。伴随着行业规范的是,乘客端却不好打车了。
以济南孙先生为例。
其近日通过某顺风车平台,为母亲预约了去临沂的跨城顺风车,与去年比,运价又便宜了不少,只有100多块钱,而且孙先生也不愿意承担高速费。看似便宜不少,但他挂出的单子,却无司机接单。
最终,无奈之下他只好改买了高铁票。其实,类似孙先生的情况正成为顺风车行业额的常态:一边是乘客因运价低廉蜂拥下单,另一边却是车主面对亏本价选择躺平。
此前有个案例,在广东出现了434公里订单司,机实得仅87元,折合每公里收入0.2元,甚至低于电动车充电成本。这样的极端案例,如今却在顺风车领域时有上演。
今年以来,广东率先掀起顺风车监管风暴。广州市明确,仅非营运车辆可接顺风车订单,每日上限3单,超量按非法营运处罚,已有司机因全职跑单被罚数万元。东莞、惠州等地同步跟进,网约车司机被禁止注册顺风车平台。
新政直指行业乱象——部分双证网约车司机通过多平台拼单,将顺风车变为隐形网约车。其最大的底层逻辑是,顺风车本质是“真顺路、低定价”的共享出行,车主应以分摊成本而非营利为目的。
监管重压下,顺风车运力锐减。数据显示,广州平台订单响应率下降40%,部分乘客转向网约车。有业内人士指出,当顺风车只比网约车便宜10%-20%时,更多人会选择服务更规范的网约车。
这种挤出效应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滴滴、曹操出行等平台悄然调整运价策略,在部分城市推出“经济型”网约车产品,价格直逼顺风车,形成差异化竞争。
但站在司机的角度,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也得养家糊口,合理定价派指出市场规律不可违,过低运价导致供需失衡,乘客最终需通过加价、发红包“曲线救单”。有不少乘客表示,每次下单时会主动承担高速费并加发红包。想让车主接单,就得让利。
消费降级的趋势下,一场关于顺风车共享初心与司机生存现实之间,正在上演着PK。对于当下的顺风车环境,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