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济南是有山有泉的城市,又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明清德州文人普遍存有一种济南情结。从明代的邢侗开始,清代的田雯、罗以文、罗以深兄弟以及晚清的平原举人董芸,他们不仅长时间地寓居于这座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更是充满深情地对其吟咏赞颂。

一、邢侗购买白雪楼
晚明时期的书法大家邢侗,由于其所在的临邑历史上一直是属于济南府管辖,且临邑距济南
里程较近,故经常以“济南人”自称。如苏禄文化博物馆碑廊中展览的德州仓使碑,署名就是济南临邑邢侗。邢侗的父亲形如约曾在今珍珠泉院内的“德王府”当过医馆,邢侗也是17岁时就被山东学使邹安福发现,特批到济南“至道书院”读书。邢侗青年时代,应该说在济南活动时间要多于老家临邑。所以,济南对邢侗来讲有着养育之恩。后来考取举人、进士,进而走上仕途,心中一直割舍不下对济南的感情,典型事例就是购买大明湖百花洲后的白雪楼一事。
清初著名诗人徐夜的《徐夜诗集校注》中有《辛亥冬日济南杂咏三首》之一云:“百花桥畔
百花洲,东向南偏白雪楼。三易主人犹和客,千秋风雅会同游。注文为:邢子愿太仆得之,复售季木公”。
白雪楼的最初主人是明“后七子”领袖人物的李攀龙,是李攀龙会友、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先后有三处。大明湖百花洲后的白雪楼是第二处,位于德王府后、碧霞宫西处,也称“湖上楼”。楼分三层,下为客室,中为书斋,上为卧室。楼四面环水,只靠小舟往来渡客。楼北侧近临大明湖,水光潋滟,芙蕖映绿;西岸建有花园,四季有春,蜂飞蝶舞;南岸小桥卧波,清流潺潺,柳浪闻莺;东边矮屋短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俨然江南水乡风貌。
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去世。尽管其生前就已声名大振,而且还先担任过刑部主事、顺德府知府、陕西提学副史、河南按察使等官职,但其身后却是一片寥落景象。王渔洋在《池笔偶谈》记道:“李沧溟先生,身后最为寥落。其宠姬蔡氏、万历癸卯年(三十一年,1603)七十馀矣,在济南西郊卖胡饼自给”。其情境之惨然,令人唏嘘。李攀龙去世三十年后,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54岁的邢侗提笔给山东巡抚孙文融写了一篇《上抚台孙文融》,请求当局“略损公帑”、出资赎购白雪楼并置田以让李攀龙后人居住,但未能如愿。后邢侗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挤,不得不于万历十四年(1586)致仕归里。一心向往在济南养老的邢侗,遂花巨资购下李攀龙湖上白雪楼。邢侗遂作《济南》诗一首:“七十二泉满郡城,踏歌清夜一声声。湖头蚱蜢莺窥否,山畔樽罍僧解迎。我欲卜居无长物,昔时老友尚多情。醉翁何必在山水,浪得林泉漫客名”。
二、田雯卜居大明湖
明清德州一直归济南府管辖,德州文人也一直视济南为自己的家乡。如田雯一生多次到过济南,晚年退休后还打算在济南定居。史载,田雯于康熙四十年(1701)以病乞修回原籍德州,因羡慕济南幽静秀丽的风景,曾一度卜居于大明湖边。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所述:“德州田蒙斋先生雯,爱济南风景,卜居湖上。自纪云:‘济南多佳山水,趵突泉称为奇观,游屐所至,题咏纷纷,赵松雪(赵孟頫)一诗,和者千人,又各镵石于泺源之堂壁上。其他山巅水涯、荒村灌木之间,为人耳目所不习见者,虽胜概名迹辄寂无一语。边华泉(边贡)、李沧溟(李攀龙)生于济南,未见有专集以记其乡山水。余今年三至济南,且欲移家湖上,于是搜奇抉险以恣游涉。凡夫赏花饮酒、吟咏流连,大抵于鹊、华峰间,七十二泉上得之’。他的《移家济南》诗云:‘柳条初绿齐河道,杏酪新沽泺水边。一辆青油小车子,鲍姑在后葛洪前’。另一首《友人书来询卜居所在》,答之云:‘卜居决意在湖乡,风雨春深底事忙。近得一庐仅容膝,柴门临水两垂杨’。在济时,春夏秋冬各有七律十首,备述幽居之乐”。
据统计,田雯寓居济南时,写了题咏济南山水风景的诗篇200馀首,其代表作有《济南分题诗十六首》、《历下亭》以及《春日》《夏日》《秋日》《冬日》组诗(各十首)等。在田雯歌咏济南的诗中,最有名的当数《趵突泉歌》。诗中追述了他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观览趵突泉的感受。对于趵突泉独绝神奇的、犹如劲弩怒射钱塘江潮的喷涌气势赞叹不已:“十年不到趵突泉,今夕观泉颇跌荡。乍听只疑地肺坼,坐久如闻江鼍涨。澄泓一池竹树深,吞纳千溪亭榭旷。冯陵叫啸众山响,迸落檐花劈高浪。白髭道士前致词,七十二泉各殊状。独有趵突绝神奇,王屋倒泻夸娥创。崩裂不闻海髓干,喷薄直从石窍上。轩辕张乐列笙镛,白鲵掉尾饮瓮盎。泺源百脉皆伏流,此水不知安归向。鹊华屹立四扇开,面面诸峰作屏障。我闻道士说泉源,尘壒埽除神色王。岸帻振翮思骞腾,如御樵风吹五两。钱塘劲弩射潮回,广陵夜雨听涛壮。况自千佛岩顶归,春风缘酒供行帐。波纹凌乱菡萏出,山脚彬驳桃花放。及到此泉已昏黑,冷冷月色照衣桁。有客登楼踏白雪,何人吹笛送吟唱。陂陀荦确泥路滑,桥边一鹤行相旁”。
田雯的题咏诗,既是纵横跌宕的诗作,又为济南留下了许多与名泉景观有关的历史遗迹史料,例如《柳絮泉访李清照故宅》:“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夕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诗中指证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边。自田雯之后,济南的历代志乘大都援用此说,认定李清照故居即在此,这也为今日趵突泉公园内“易安故居”提供了佐证。
瞻泰楼为明代济南著名诗人许邦才的读书处,位于明代济南城里布政使街路东、芙蓉泉西边。当年许邦才曾与大诗人李攀龙在此楼内吟诗唱和。田雯在《黔书》中记道:“殿卿与于鳞同事,迄今芙蓉泉西有读书楼在焉。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余题诗壁上,曰:“晴霞飞不断,湖水含泓澄。一丛白菡萏,无数红蜻蜓。我爱许长史,诗思何冷冷。”可惜瞻泰楼年久,于清代中期坍塌,今天的人们已无法看到当年田雯在此楼壁上的题诗手迹了。

三、罗以深经营贤清园
乾隆年间,德州罗氏家族的罗以深、罗以书兄弟分别在济南购置田产,建设了“贤清园”和“北渚园”两处名闻遐迩的园林。成为时人羡慕的话题之一。
贤清园是济南清代乾隆以来一处著名的私家园林,原位于今五龙潭公园内的贤清泉上,因泉得名。明朝末年,济南士族陈文学曾在此处修建“伊人馆”。后贤清泉为逯坦购得,重建园林,命名为“逯园”。清乾隆间,归德州罗渊碧所有,易名为“贤清园”,园内有罗氏所建的“贤清草堂”、“君子亭”等。沈廷芳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三伏酷夏季节,应园主罗渊碧之约,游览了济南名园贤清园,并应主人之请,撰写了《贤清园记略》一文。
《贤清园记略》是一篇精美的名园游记作品。由于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在于“为考济南泉源之盛,而记其园之概”,所以,在这篇游记的开头便开门见山地先叙写济南的泉:“济南名泉甲天下,旧传七十有二,嵇诸乘志,暨士夫老民,殆不止是。盖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皆济南之射地而出者。其著者为趵突,为珍珠,而贤清实是二泉之体而微者也。泉本名“悬清”,一名今名,泻而为三娘子湾,流经于家桥,入大清河”。短短的一段文字准确地记述了清代乾隆年间济南名泉数目,并简述了贤清泉的概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济南名泉史料。
紧接着,作者再紧扣文章本题,记述名园,记述中仍然不忘文章的本意,述说泉水:“德州罗氏为园其上,园可十亩馀,缭以周垣,荫以乔木。其南一池,方可三寻,如贯珠潏潏不息,澄澈逾镜,净不可唾。东西凿沟,西从垣出,穿柳根,根浸久皆红色,清藻相映,殊可爱。东沟注而北穿簃道,二十步许,又稍北,自地中行道石窦间,窦拱大水濆尺余,与趵突三泉等第。趵突用锡筒束以出,兹自石溢,天工人为不较然与。窦泄为北池。视南池浅,而广其半焉。菱叶荷花,轻鯈白沙,景致亦佳。池西南有沟,差小于南池者。南池阳屋三楹,颜曰“贤清草堂”,东西俱簃。北池北屋如之。屋左设石几,可饮可奕。其花木有黄梅、桃、杏、李、合欢、紫薇、海棠,杂以修竹、蒲桃,而栝柏数株,高柳十章,青入天半,俱数百年物。它琐屑不复记”。
文章在最后向读者交待了作者来此游园和写作本文的缘由:乾隆十有三年(1748),余使济南,暇日过此,罗生渊碧觞余。时值三伏,洒然忘暑,惟闻禽声与泉声相和,不知旅游之倦。寻步至巷南张氏漪园。园缔构若胜贤清草堂,榭周遮几无隙土,则余不能无微议焉。临归,渊碧索余记,余重其请,而其高祖嵚瞻公以名进士为正御史,父兰斋员外世其家,渊碧与兄素文从余游,皆束修相学,趾媺前人者,为考济南泉源之盛,而记其园之概如此。
沈廷芳所记述的贤清园,在嘉庆年间,济南文人周震甲又从罗氏处得之,因本人自号朗谷,故将园名改为“朗园”。光绪三年(1877),济东泰武道道员李宗岱,在朗园废墟上,改建成“汉石院”,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厅堂和飞檐挂云的亭榭,民国时期,该园林荒芜。其遗址在今五龙潭公园内,尚有遗迹可寻。至于文中提及的张氏漪园,原位于今五龙潭公园古温泉处,为清康熙历城人张秀所建,是一所幽美的庭院式建筑。当地人称其为“张家园”。可惜该园后来荒废,遗迹无存。
四、罗以书营造“北渚园”
罗以书(1712-1774),字素文,号渚亭,廪生,云南剑川州知州,退休后在济南营建园林别墅一处,著有《青芝山房诗草》和《云怡楼诗草》。北渚园位于济南小清河南畔,即今白鹤商场迤东地带。明洪武八年(1375),历城知县周斯农在此成立白鹤书社,当时入学者达200余人。嘉靖四年(1525),历城知县周居岐在境内创办白鹤书院。清乾隆年间,白鹤书院被合并到泺源书院内,原白鹤书院的院落被当地一崔姓人家购得,改为私人花园,当地百姓称为“崔家亭子”。据《历城县志》记载,德州籍退休官员罗以文,经济南人张明玉介绍,购置崔氏所建私人花园内的百鹤亭一处。罗以书将其改名为“北渚园”。北渚园的规模很大,园中有“见山亭”、“小华不注”、“得月廊”、“曲磵”、“来鹤阁”、“竹径”、“倚善屋”、“沚亭”、“涵书楼”、“众香台”等10景。“北渚园”当时名声很大,几乎成了济南北郊一带的代名词,许多诗人墨客也纷纷来此观光、吟咏。仅有清一代,就留有张元《北渚园杂诗》5首、沈廷芳《北渚园杂咏》4首、张宏谊《北渚园杂咏》4首、沈世炜《北渚园》4首。德州著名诗人田同之曾作《访北渚城》诗,“荡漾春风里,来寻北渚亭。水光半篙绿,山色一船青。杨柳垂残照,鸬鹚没远汀。遗名空自好,极目翠沉溟”,被认为是吟咏北渚园最好的诗。由此看来,北渚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同样值得德州人骄傲和自豪。
五、董芸吟唱《广齐音》
董芸出生在平原县名门望族董氏家族,字香草,号书农,嘉庆三年(1798)举人。民国《平原县志》说他“气度风雅,饱读经史,教授学生,终日不知疲倦。文章健雅,尤工词赋,以诗名世。著有《半隐园诗集》《诗话》12卷,《广齐音》1卷”。董芸对济南的热爱有其家承,其叔董元度在《夜雨读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中对泉城济南大加赞赏:“吾乡名士多,山川倍清淑。佛慧数峰青,明湖半城缘”。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评价董芸的诗歌成就云:“董香草作诗不苛求,不务华,清和宛转,情词娓娓动人,曲江家法未坠也”。刘大绅《半隐园诗集序》云:“董香草之为诗也,沧溟之声调,渔洋之神韵,门有兼之无偏主之也。尝著《诗话》,以明其旨趣之所在。盖能成一家,而不好异者。余谓可与《渔洋诗话》并传于世”。
董芸在他的《广齐音》自叙中说:“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余读书华不注之阳。暇日芒鞋竹杖,登山临水,每乐而忘返。比归,闭门却扫,不交外事。时于破窗风雨中追忆旧游。昔鹊湖居士王季木(王象春)自桓台移家湖上,著《齐音》一卷……爰仿其体例,间补正其缺谬而不敢袭其词。凡得诗百篇,名之曰《广齐音》云”。
董芸的《广齐音》所歌咏和记述的济南名泉,无论在范围抑或数目上都超过之前的历代诗人。除《北珍珠泉》《罗姑泉》《趵突泉》《柳絮泉》《华泉》《砚溪》《林汲泉》诸诗所提及的诗题中的名泉外,还在《槛泉亭》《通乐园》《二十四泉草堂》《漪园》《贤清园》《大佛山》《玉函山》《佛峪》《芙蓉泉寓舍》等诗及其笺注中涉及到望水、登州、温泉、贤清、甘露、蕊珠、芙蓉诸泉,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如写趵突泉“三窟居然水倒流,浪花高卷玉壶秋。阑杆十二无人倚,月色泉声满郡楼”。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槛泉,即《水经注》之娥姜水也,是为泺源,在城西。平地水涌如轮。三窟觱沸,雪涛数池,声隐隐如雷。有飞桥跨泉上,曰“来鹤桥”。之北朱楼三楹,祀吕仙一亭如笠拱于左,曰“观澜”。磐石坡陀,可列坐其上。游人至此,辄悠然作濠梁间想。再如写柳絮泉:“金石遗文忆故欢,老随兵舫渡江难。香闺错比明妃里,柳絮泉头李易安”,将景色和人文有机结合,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广齐音》之“广”还表现在,作者在《濯缨湖》《白云楼》《名士轩》《汇波桥》《楼上楼》《问山亭》《徐正权城西溪亭》《通乐园》《贤清园》《大佛山》等诗及其笺注中,对诸多名泉周边的名园胜景、名胜古迹加以歌咏和记述。他所记述和颂咏的济南古时景物大多今已不存,因而更显出《广齐音》文献价值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