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的母亲是蒙古公主宝日龙梅,父亲是康熙皇帝,这样的出身既显赫又符合满蒙联姻的传统。如果康熙选择胤祥继位,不仅能巩固满蒙关系,还能让蒙古各部更加安定。既然如此,康熙为什么最终没有考虑让胤祥继承皇位呢?
【胤祥在电视剧中的侠王性情就注定了他不适合当皇帝】
电视剧里,胤祥虽然一直支持老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但两人的性格却天差地别。胤禛心思缜密,遇事沉稳冷静,而胤祥则截然不同,他为人豪爽仗义,颇有江湖侠客的气魄。剧中通过三件事,就把胤祥这种侠义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胤祥帮助张五哥这件事值得一说。张五哥原本是江夏镇的普通老百姓,他和胤祥只见过一次面。那是在胤祥和胤禛到南方赈灾的时候,路过江夏镇,张五哥不顾当地规定,让他们这些外来人留宿了一晚。
张五哥因为留宿胤祥和胤禛,惹恼了江夏镇的庄主刘八女。胤祥感念张五哥的恩情,便将自己的王府地址告诉了他,还表示以后遇到麻烦可以来找自己。
张五哥被刘八女蒙骗,因为刘八女的父亲刘焕之曾对张五哥的父亲有恩,张五哥为了还这份人情,就替刘八女的姐夫、老九胤禟的手下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顶罪进了监狱。刘八女原本答应只让他关几天就设法救他出来,但任季安犯的是死罪,刘八女和任伯安其实是骗张五哥去替任季安送死。
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发觉事情不妙,赶紧跑去求胤祥出手相助。按理说,张五哥只是个普通百姓,这案子背后牵涉众多朝廷大员,胤祥本没必要插手,搞不好还会惹上麻烦。
这件事让胤祥看不过去,他的正义感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二话不说,直接向康熙皇帝告发了此事,结果牵出了轰动朝野的“宰白鸭”案,暴露了刑部官员大规模贪污的丑闻。后来,胤祥还冲到法场,救下了差点被砍头的张五哥。张五哥因为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打动了康熙,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提拔为御前侍卫。
另一件事是太子胤礽和康熙的宠妃郑春华在木兰围场私会的事情败露了。之前康熙就对胤礽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这次胤礽竟然还让父亲康熙蒙羞,康熙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决定撤销胤礽的太子身份。
胤礽明白自己即将被废,便在深夜前往拜访胤禛,希望托付家人。然而,胤禛的谋士邬思道劝他不要冒险去见胤礽,以免引起怀疑。但担心胤礽赖着不走,胤祥主动提出代替胤禛前去。在胤祥出发前,胤禛和邬思道都叮嘱他不要答应胤礽的任何请求,只需应付一下,让他离开就好。
胤祥看到胤礽如此狼狈,还低声下气地求他,顿时心软了。他完全忘了胤禛和邬思道之前交代的话,不仅一口答应要全力保护胤礽,还说要照顾好他的家人。看到胤礽这么惨,胤祥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不管,干脆陪着他出去散步,一路上还不停地安慰开导他。
胤祥也因此受到牵连,康熙在第一次废黜太子时,给胤祥安了个与胤礽勾结营私的罪名,把他关了起来。胤祥在极度愤怒中,喊出了那句“帝王之家最是无情”的话。
胤礽再次当上太子后,居然觉得是郑春华害他丢了位子,心里起了恶念,想把她除掉。为了拉拢胤祥,让他死心塌地跟着自己,胤礽就指使胤祥去对付郑春华。
胤祥生性仗义,自然不会对郑春华这样的可怜女子下手。他悄悄把她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一直暗中照看着。
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胤礽时,胤祥被指控私自派人清剿江夏镇,并协助胤礽除掉郑春华,因此遭到软禁。尽管面临这样的困境,胤祥选择独自承担罪名,并未交出郑春华以自保。相反,在被关押前,他悄悄将郑春华托付给了胤禛,这充分体现了胤祥的侠义精神。
从这三件事就能看出,胤祥为人仗义,总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甚至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的人心地善良,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但未必适合坐上皇位。
以郑春华这件事为例,胤禛为人其实不差,但和胤祥比起来就显得不够大气。胤祥能为了正义不顾自己,而胤禛做不到,他在紧要关头总是先考虑保全自己。正因为这样,当郑春华后来成了胤禛的弱点时,他就默许了胤礽的老师王掞逼死郑春华。在胤禛看来,该放弃别人的时候就得放弃,这是他的处世之道。
要是让胤祥来处理放弃郑春华这件事,他绝对没法像胤禛那样果断。他八成会不顾对手可能抓住的把柄,也要保护这个苦命的女子。而胤禛就不一样了,他虽然心地善良,但做事很理智,懂得权衡利弊。胤祥则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全凭一股热血行事。因此,像他这样太过侠义、心肠太热的人,自然斗不过老谋深算的胤禩。
康熙特别欣赏胤祥的侠义心肠,但也正因为这份侠义,让康熙担心他会因不计后果卷入皇位之争,甚至为了保护他,两次将他软禁起来。虽然康熙很喜欢胤祥的这种性格,但他也很清醒,知道胤祥的性格并不适合做皇帝。
康熙让大臣们推荐新太子人选时,曾和张五哥在雪地里边走边聊。那时张五哥已经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了。康熙像唠家常似的问他:"你看我这些儿子里,哪个最出色?"张五哥想都没想,脱口就说救过自己命的十三阿哥胤祥最优秀。
张五哥的话让康熙吃了一惊,毕竟胤祥当时已经被关起来了,康熙没想到他会说胤祥最好。康熙接着问张五哥,既然胤祥这么好,是不是该立他为太子。张五哥却说,人好不一定就能当太子。
康熙听了张五哥的回答感到有些惊讶,便追问为什么人品好的人反而不适合做太子。张五哥直截了当地说:“十三爷心地善良,关心下属,但正因如此,他太过耿直,不懂得变通,容易被人蒙骗。虽然他为人最好,但并不适合做太子。”
康熙听完张五哥的话后很是赞同。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连普通百姓张五哥都明白,胤祥心地太过善良,太重感情,这样的人做不了好皇帝。作为一代明君,康熙自然更清楚这个道理。
胤祥为人正直,讲义气,有股子江湖侠客的味道,他母亲是蒙古公主宝日龙梅,娘家背景显赫。不过,正是因为他太重情重义,太有侠义心肠,反而不适合做皇帝。就像张五哥说的,胤祥是个好人,但真不是当太子的料。
康熙临终前对胤禛说过,胤祥这个人太讲义气,心地善良,虽然是个好人,但做皇帝不合适。康熙虽然很喜欢胤祥,而且胤祥的母亲还是宝日龙梅,但就因为他这种性格,注定没法当皇帝。
【其实历史上的胤祥生母家族出身低微并且他还失去了康熙的喜爱】
电视剧里对胤祥母亲的家世背景和他本人的性格描写,其实跟真实的历史记载有很大出入。
历史上的胤祥,他的母亲并不是电视剧和小说里说的那个蒙古公主宝日龙梅,这个人物完全是编出来的。实际上,胤祥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敏妃章佳氏。敏妃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她的家族属于内务府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地位相当低微。
敏妃刚进宫时只是个普通宫女,后来因为胤禛的养母孝懿仁皇后推荐她侍寝,这才进了后宫。生下皇子胤祥后,康熙给了她妃子的待遇,不过一直没有正式册封为妃。
敏妃虽然地位不高,只是个普通妃子,但康熙对她相当宠爱。除了生下十三阿哥胤祥,她还为康熙生了两位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和硕敦恪公主。能为一国之君生下一子两女,足以证明她在康熙心中的分量不轻。
敏妃能够获得尊贵地位,主要得益于她儿子胤祥的出色表现。她在胤祥13岁那年去世,虽然那时胤祥年纪还小,但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聪明好学,表现出众,深受康熙皇帝喜爱。正是出于对胤祥的偏爱,康熙在敏妃去世后特别追封她为敏妃。等到胤禛登基后,他对胤祥格外器重,再次下旨追封敏妃为敬敏皇贵妃,以示尊崇。
胤祥的母亲出身平凡,他从小就特别用功读书,做事也很积极向上。康熙在胤祥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个儿子,不管去哪里都习惯把他带在身边。
这四位皇子被软禁各有原因:胤禔因试图收买刺客刺杀并诅咒胤礽;胤礽因自身问题被康熙废黜;胤禩则因胤禔的牵连,康熙公开取消胤禔的继承资格后,胤禔转而支持由惠妃纳兰氏抚养的胤禩,导致康熙怀疑胤禩与胤禔合谋加害胤礽。
历史记载中,胤禔、胤礽和胤禩被关押的原因都很清楚,只有胤祥的情况没有详细说明,只是提到他和另外两人一起被关。康熙查明胤禩并未参与胤禔谋害胤礽的计划后,胤禩最先获释。胤禔因谋害兄弟被康熙下令终身监禁,而胤祥则在胤礽第二次被立为太子后才得以释放。
胤祥获释后,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宠爱。康熙不再相信他,也不让他参与朝政事务,后来更是没有给他任何爵位。在康熙在位期间,胤祥一直是个没有爵位的普通皇子,甚至康熙对他的评价也相当差。
从这位父亲对儿子的评价就能看出,康熙对胤祥的看法相当不好。这些历史记录也表明,真实的康熙皇帝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对胤祥特别欣赏和宠爱。
尽管康熙后来对胤祥有所不满,但父子之间的感情依然存在。胤祥在康熙晚年得了鹤膝风病,康熙知道后非常关心,不仅派御医为他治疗,当御医无法治愈时,康熙还特意让与胤祥关系很好的胤禛在民间寻找名医和偏方为他治病。这说明康熙虽然对胤祥不喜,但心里还是放不下他,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
尽管康熙对胤祥的感情逐渐冷淡,但胤祥依旧保持着对父亲的深厚孝心。他从未对康熙有过任何不满,每当听到他人颂扬康熙的辉煌成就时,胤祥总是激动不已,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快乐,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显然,在胤祥的心里,康熙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他敬仰的偶像和学习的楷模。
胤祥年轻时备受康熙宠爱,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后来失宠遭遇困境,反倒成了他人生的历练。这种从高峰到低谷的经历最能磨练人的心性,也让他学会了如何与哥哥胤禛和睦相处。正因为如此,胤禛对他格外亲近信任,兄弟间没有任何隔阂。
胤禛一当上皇帝就对胤祥特别好,马上封他做怡亲王,还追封了胤祥去世的母亲敏妃,连胤祥的岳父马尔汉也没落下,胤祥娘家和老婆那边的亲戚都得到了赏赐。胤禛给了胤祥很大的权力,除了皇位,能给的都给了,胤祥在雍正朝简直就像个二把手,从这就能看出胤禛有多喜欢和信任胤祥。
胤祥确实对得起胤禛的信任,在雍正推行新政时立下了汗马功劳。要说乾隆时期的繁荣局面是雍正打下的基础,那胤祥的付出起码占了一大半。
胤祥做事一丝不苟,时刻关心百姓生活,对胤禛更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1729年,他病得厉害,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带病坚守岗位。为了修建运河堤坝,他亲自带队查看地形,常常忙到天黑才吃上一顿饭,生怕打扰到百姓。这种拼命工作的态度,让原本就虚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
到了1730年,也就是雍正八年,胤祥病得连床都起不来了。那时候,北运河青龙湾的减水坝正要开工,他竟然还打算让人抬着他去现场看看工程进展。可惜他身子实在太差,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最后只能作罢。
尽管把修堤的事交给了下属,胤祥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个工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牵挂堤坝的进展。他对身边的官员说道:"我原本想全面治理所有河流,让水势涨落都能掌控,没想到一场大病让我力不从心,如今也只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胤祥生命垂危时,仍不断催促下属加紧修建堤坝,他担心一旦洪水来袭,运河两岸的百姓就要受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仍是这项民生工程,这份责任感堪称官员的楷模。可惜的是,胤祥没能等到堤坝完工的好消息,就在五月初四那天,他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年仅44岁。
胤祥倾尽全力辅佐雍正治理国家,就像诸葛亮为蜀汉尽心竭力一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雍正对胤祥的回报也十分丰厚,胤祥去世后,雍正特别下令允许他用本名下葬,不必避讳皇帝的名字,这使他成为清朝唯一一位享有此殊荣的王公大臣。此外,雍正还赐予他的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怡亲王爵位一直传承到清朝结束。
实际上,历史上的胤祥和电视剧里塑造的形象差别挺大。他母亲家族地位不高,他本人也没带过兵。在雍正朝,他主要是个搞内政、管财政的能臣。比起影视剧里那个豪迈的侠王,真实历史上的胤祥更像是辅佐雍正处理政务的贤王。正因如此,雍正在他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是"贤"。
胤祥早年深得康熙宠爱,生活顺风顺水,过得相当风光。但后来经历了人生起伏,他学会了低调做人,不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为了情义冲动行事。他虽然理解百姓的苦楚,但在胤禛面前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谨慎,做事有分寸。正是这种稳重可靠的品质,让胤禛对他格外器重和信任。
历史上的胤祥其实和电视剧里演的不太一样。他的母亲敏妃娘家地位不高,但他在真实历史中是个治理国家的好手,堪称一代贤王,而不是那种只顾兄弟情义、做事不管后果的侠义王爷。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