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饼铛用过的人不少,搁置的人更多。刚买时信心满满,想着天天烙饼、做蛋卷,结果不过几次新鲜就被打入“冷宫”。嫌它占地方、清洗难、操作不如想象中方便,是很多人放弃的原因。

但真要说起来,问题不在电饼铛本身,而在没用对法子。其实只要思路一变,它根本不该闲着。锅巴饭、烤豆腐、围炉煮茶,样样能派上用场,比预想的省心多了。
厨房里的老物件,不是“过气”,只是没被用在对的地方。

上个月,楼下老王家清理杂物,一口电饼铛被擦得干干净净,放在楼道里,贴着一张纸条:“拿去用,能用。”这锅当年买来三百多块,刚开始天天做饼,鸡蛋饼、葱油饼、千层饼,连邻居孩子都来蹭过早饭。
可两年下来,锅没坏,就是没人动。

不是功能不行,是用得不顺心。深度太浅,馅饼一合盖就漏;温度忽高忽低,一会儿底焦了,一会儿又夹生;用完清洗麻烦,油渍卡在接缝处,布擦不动,钢丝球又怕刮花。再加上平时做饭就图快,炒锅一上火,炒菜、煎蛋、热饭样样能干,电饼铛一下就被“冷落”了。
家家厨房都有这种“退居二线”的电器,不是因为它真不行,而是没用在点子上。
关键不在工具,而在思路。换个方向,它能干的活儿,还真不少。

下午三四点钟,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候。厨房不热,手上没活,正好用电饼铛来点小点心。
一碗和好的糯米饭,拌点腊肉粒、榨菜丁,铺平在铛里,盖上盖子,下火中温慢煎十分钟。
锅巴噼啪响,翻开盖子,一股焦香直冲鼻子,底脆心软,一勺下去嘎嘣脆。

这种小锅巴饭,说复杂不复杂,但用平底锅做总怕糊底,用电饭锅又压不出脆皮的口感,电饼铛正好。双面加热,下火主力,上火辅助,底层成型快,边缘收得紧。最关键的是不容易沾,锅底不粘层拿布一抹就干净。

除了锅巴,最适合电饼铛的还是那种“讲究火候又不需翻动”的食物。拿最家常的烤豆腐来说,切块抹油,两面撒盐,放入锅中,上下加热,六分钟后翻一次,再四分钟收边。出锅时金黄微脆,内里还嫩,配上香葱酱油蘸料,一口能下三块。
遇上家里来客,不用张罗炒菜那一套,铛里切几片鸡脯肉、蘑菇、胡萝卜,抹点油撒点盐,盖上盖子焖熟,翻面后再撒点孜然粉,端上桌热乎香喷,邻里尝过都点头。关键还不费锅碗瓢盆,一个锅干三样,饭后一块抹布就解决。

厨房用具多是靠经验养出来的。一口锅用顺手了,哪怕旧点也不舍得换。电饼铛也一样,关键是用得巧。
邻居老李家,电饼铛用得最多的是“围炉”。冬天不想开火,锅里铺一层锡纸,放上红薯、花生、栗子,盖上盖子慢慢焐。旁边摆上茶具,一边煮水一边翻烤,没几分钟香气就满屋都是。没有烟熏火燎,干净不费劲,屋里还多了点热气。

有一年中秋节,家里没备烤箱,孩子非要吃月饼,老婆翻出电饼铛,包好馅料现烙。上下火调低温,一面三分钟,翻一次,两面焦香,馅软皮酥。后来逢年过节都用这锅,成了“家里的月饼锅”。
还有人用它烤馍片,做披萨底,甚至烤南瓜条。稍微会搭配点食材、调点味道,就能把这锅用得风生水起。省电、不粘、操作简单,对中老年人尤其友好。不用站灶台,不怕锅气扑脸,一锅热饭热菜,全在手边。

有些电器,买来图新鲜,用着图方便,丢了又觉得可惜。电饼铛就是这样一种“说不上离不开、真用又好用”的工具。没必要非拿它来做饼,翻一翻食谱,看看冰箱,多试几次,就能找到它的“用武之地”。
搁着是闲置,用着是法宝。这事儿,不在电器本身,而在怎么用、愿不愿动手。打开思路,那些看似“过气”的东西,往往还能重新派上大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