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7卷 !显宗成皇帝下
建元元年(癸卯,公元三四三年)
本文重点:
我读历史,每当读到这种时刻,总是非常落寞,因为我发现那些很牛逼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总是不免会经历这样的低谷。人生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只有经受住这种折磨的人,才能真正迎来属于他自己的辉煌时刻!可惜,我们很多人只能享受高潮的荣光,却担不起低谷的寂寞,所以满腹牢骚,自怨自艾的度过一生。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生活给我们安排的一切,如果你正处于绝望中,请一定要向俞敏洪老师学习,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原文:翼以灭胡取蜀为己任,遣使东约燕王皝,西约张骏,刻期大举。朝议多以为难,唯庾冰意与之同,而桓温、谯王无忌皆赞成之。无忌,承之子也。
皇权衰弱,灭胡取蜀这样的国家大政,世家大族说了算。
庾翼志在统一天下,我们且看他如何施展。
原文:秋,七月,赵汝南太守戴开帅数千人诣翼降。丁巳,下诏议经略中原。翼欲悉所部之众北伐,表桓宣为都督司、雍、梁三州、荆州之四郡诸军事、梁州刺史,前趣丹水;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帅众入临淮;并发所统六州奴及车牛驴马,百姓嗟怒。
庾翼开始北伐石虎。

给桓温假节的权力,可以斩杀不听军令者。
备注:
丹水:俗称丹河,发源陕西,会淅水,流入汉水
临淮:安徽凤阳县临淮关镇
原文:代王什翼犍复求婚于燕,燕王皝使纳马千匹为礼;什翼犍不与,又倨慢无子婿礼。八月,皝遣世子俊帅前军师评等击代。什翼犍帅众避去,燕人无所见而还。
代和燕之间友谊的小船翻了。
原因无外乎“控不住”三个字,燕国发现,代国在什翼犍的带领下,已经有了不好控制的迹象。既然不听话,那就打!先打趴下再说!
从此,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纠缠正式展开。

原文:汉主寿卒,谥曰昭文,庙号中宗;太子势即位,大赦。
李寿是成汉的第四代皇帝。
第一代:李雄
第二代:李班
第三代:李期
第四代:李寿
略阳李氏世系

李寿,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堂兄弟,生于公元300年,卒于公元343年。
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聪明好学,才能不凡,斩将立功,光芒万丈。
第二阶段:功高震主,深受猜忌,惧不自全。
第三阶段:造反成功,积忿逞私欲,乱用民力,杀害忠臣,认为自己远超先辈。

史书说他:敏而好学,雅量豁然,少尚礼容,异于李氏诸子。
因此深得皇帝李雄的器重,当然升官发财是少不了的,于是被拜为前将军、督巴西军事,迁征东将军。时年仅仅十九岁,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牛逼程度可追西汉霍去病。想想我们的十九岁在干什么呢?估计还处在想去追看上的小姑娘,但扭扭捏捏还不敢下手的状态。
李雄给机会,李寿也努力,他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得势就猖狂,反而表现的非常冷静睿智。得到重用之后,他干了一件事,每当读到这里总是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百般寻访,给自己找了一个师父,史书是这么记载的:聘处士谯秀以为宾客,尽其谠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用我们日常大白话说就是:李寿寻访到处士谯秀,“三顾茅庐”把谯秀请到自己的幕府,我们就权且认为是三顾吧,具体几顾咱也不知道,但是一般处士高人,你不反复请几次,人家是不会来的。就像你家请客吃饭,客人还得推辞推辞,都是一个道理。不推辞几次,显不出自己的身价。
李寿不但把谯秀请过来,还对他是言听计从,“敲骨吸髓”般的吸取着他的经验和才华。李寿越是如此谦恭,谯秀越是对李寿更加忠诚,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两人演绎了一段知遇佳话,流传至今。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感觉李寿很牛!那是相当的牛,在他那个年纪,他就已经具备了广阔的胸襟和气度,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想,这与李雄为他创造的学习环境很有关系,他耳濡目染的学到了李雄的精华。

可见家庭环境的影响多么重要!所以,如果有读者朋友已经有了孩子,千万不要整天怪自己的孩子不努力,自己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回家多做家务,多看书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比什么都重要。
李寿如此搞来搞去,结果就是他在巴西威惠甚著!
公元328年,他的父亲李骧去世,李寿迁大将军、大都督、侍中,封扶风公,录尚书事。兵政大权一把抓,还有爵位,一时之间,他风光无两。时年二十八岁!

下面,李寿的表演更是开挂一般,此段时期的表现可以说他是小一号的李世民:
公元330年,李寿带领费黑等攻巴东建平,拔之!
公元331年,李寿攻阴平,武都,杨难敌降之!
公元332年,李寿以费黑为前锋攻宁州,由于连战连捷,李寿头脑也有些发热。我觉得这很正常,我们可以理解他,原谅他,因为他实在是太牛逼。这几年,成汉国哪里有战火,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就像救火队员,关键是只要他到,就能打赢。所以他偶尔傲娇一下,耍耍主将脾气,完全可以理解。这次,由于宁州城池地形复杂,费黑建议围而不打,能用时间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蛮力,这样能减少己方伤亡。但是长久围困一直没有效果,李寿等不及了,他要强攻,费黑谏阻无效,结果攻击受挫。

面对费黑提供的可行性建议,李寿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很不幸,打败了,伤亡惨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举两个,供大家一乐:
第一个:袁绍!在官渡之战时,谋士田丰谏阻,惹恼袁绍,被关押。结果官渡大败,袁绍心生惭嫉,田丰被杀!
第二个:曹操!征乌桓之战,由于中原未定,乌桓地理位置偏远,群臣谏阻。结果曹操惨胜,回到许昌的曹操遍赏群臣!并且希望群臣以后一定要多提建议,特别是自己头脑发热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权威而沉默不言!

同样面对下属的谏阻,曹操和袁绍做出了不同的抉择,所以他们享受了不同的结局。诚然,曹胜袁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做人做事的胸襟和格局绝对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李寿的抉择!
李寿面对攻击受挫的结果,他没有恼羞成怒,他也没有自暴自弃,他做出了令我刮目相看的决定:乃悉以军事任黑。他把军事指挥大权授予了费黑。还是你说的对,你去干,我全力支持你!
牛逼!我对李寿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没有因此心生惭嫉,而是选择了坦然面对,此时他突破了人性好面子的桎梏!

公元333年3月,李寿拿下宁州。尽有南中之地,威震南中。这不是我瞎说的,这是史书记载的原话!
公元333年8月,成汉建宁、牂牁二郡向东晋投降,李寿复击取之。
至此,李寿的高光时刻即将终止,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也越来越近。我读历史,每当读到这种时刻,总是非常落寞,因为我发现那些很牛逼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总是不免会经历这样的低谷。人生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只有经受住这种折磨的人,才能真正迎来属于他自己的辉煌时刻!可惜,我们很多人只能享受高潮的荣光,却担不起低谷的寂寞,所以满腹牢骚,自怨自艾的渡过一生。我们应该坦然接受生活给我们安排的一切,如果你正处于绝望中,请一定要向俞敏洪老师学习,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公元334年3月,成皇帝李雄去世。太子李班继位,李寿受遗诏辅政,职位是录尚书事(相当于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寿,时年34岁。
此时成汉内部极其不稳定,因为李班不是李雄的儿子,而是李雄的侄子。
李雄因为自己的兄长李荡为成汉的建立立下大功,所以一意孤行立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并且随时把李班带在身边,让他参与国家大政的制定,亲自培养。话说,李雄真的很喜欢培养人,他也很有魄力,因为一般皇帝对太子都是极其忌惮,严防死守,就怕太子提前抢班夺权。但是规律在他们叔侄面前失效了,李雄真心培养李班,李班也是真心爱戴自己的叔叔。在李雄病中期间,李班衣不解带的伺候,亲自为李雄吮浓,真可谓是至孝!

但就这么一个好人,他没能接住李雄留给他的江山,他太仁慈了!他不知道,李雄的几个亲生儿子对他那是恨之入骨!李雄的儿子们这么想才更加符合人性:明明是我们家的江山,让你李班抢了去,你还装模作样的,做出比我们这些亲骨肉对父皇都亲的样子,你越是孝顺,在我们眼里那就越是恶心,你阴险毒辣,是你迷惑了我们的父皇!有机会我们一定要杀了你,夺回本该属于我们的一切!
想到就干!
李班把政事都交给自己的亲信何点和王瑰办理,自己一心一意的居中为李雄办理丧事。我们不得不说,李班脑子进水了,他就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材料!他把事都干反了,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或许我们应该这么说!他读书只是读了一个皮毛!高手读书,最初也都是顺着读,但是读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明白,其实书可以顺着读,但应用到实际的时候,必须得倒着做!这样才算是真的把书读通了!

而李班呢,他顺着读书顺着做,他真的很牛!后世雍正皇帝为我们演绎了正确的做法,当然我们也是有幸,生活在一个既有小说又有电视的时代,历史虽然苦涩,但是电视很精彩,《雍正王朝》电视剧告诉我们,雍正继位的当夜,他置自己老爹康熙的灵柩于不顾,急冲冲的跑回自己的宅邸,干了两件事。第一,让自己的铁杆十三爷掌握了京城内外的兵权,第二,他要亲自为那些帮自己出谋划策,参与阴谋夺位的人安排“后事”。手段之毒辣,心思之缜密,让我们倒吸冷气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这才是千古一帝该干的事!
权力就放在那里,李班不抓有人抓,李雄的亲生儿子李越和李期眼看李班这么给机会,如果他们再不伸手接着,那真是辜负了李班的一番好意,于是二人联手,趁着李班哭丧眼花的时候,把他杀了!是的,没有悬念,也没有遇到抵抗,就这么,,,,把李班杀了。

李期做了成汉的第三任皇帝,他给李寿加官进爵,史书说:加大将军寿大都督,徙封汉王,录尚书事。
李寿这个时候好尴尬,按理说李越、李期兄弟和李班争权,真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他的侄子辈,不管谁当皇帝,他都是叔叔。但是李期可没有李班那么仁慈。他对李寿很是忌惮!这都是前期李寿表现太牛逼给自己惹的祸。
史书说:寿威名远振,深为李越、景骞等所惮,寿深忧之。
李寿很害怕,整日生活在恐惧中,担心不一定那天,李期就会把他的脑袋拿去。机会来了,李期把他外放到涪这个地方,李寿得令后,一溜烟就跑了,没办法,跑慢了,他担心李期会后悔。到涪之后,李寿可就不挪地方了,每当按惯例应该回成都朝觐的时候,李寿总是借口边境有敌人进犯,躲着不回去!

猜疑之心一旦萌发,那就只会越长越大,李寿惶惶不安,他知道,终有一天李期兄弟要收拾他!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则就是,只有杀掉所有潜在的威胁人物,自己才能平安,这个基因深深的种在每个人的身体里。
李寿再次拿起自己的专长,找人!为自己找个帮手!为自己找个优秀的战略家,让他帮自己谋划出路。这次他找到了龚壮!但奇怪的是,每次李寿带着聘礼去见龚壮的时候,龚壮都是和他相谈甚欢,但就是不收礼!不收就不收吧,他没事的时候还总喜欢主动去找李寿聊天!不贪小利,所求必大!李寿对龚壮拿不准了!心里不由得犯嘀咕:这是个什么人?他想要什么?

史料上说龚壮的父兄叔伯都死在李特手里,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懒得去查了,反正就这么一个情况。所以龚壮就想借李寿之手帮自己复仇!干掉李特的子孙!但是后来李寿是否了解这个情况,史书没有交代,我们也就不去瞎猜!但是我想李寿肯定能知道,他们这样级别的人物,如果想去摸清一个人的底细,那是不用费多大力气的。有意思的是,李寿知道了龚壮的目的,后来还是跟龚壮搞到了一起。李寿、龚壮,这么一个神奇的组合,为了各自的目的,凑到了一块!我们不得不说,李寿的心胸不是一般的广阔,只要对自己有用,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来路!我不得不再次喊出那句话:李寿,真不是一般的牛逼!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真理:人什么时候最清醒?人只有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时候,才是最清醒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是最本质的!这个时候没有了爱恨情仇,也没有了面子、虚荣、自尊等等虚头巴脑的东西,只有生存!只有活下去!目的单纯了,精力集中了,人的爆发力也就激发出来了!这个时候转机也就来了,此时,成事的概率为99%,剩下的1%是天意。

龚壮给李寿出了什么主意?
李寿把龚壮请来,问:先生,以我现在的处境,您看该怎么办啊?
龚壮正襟危坐,迷瞪着眼说:节下若能舍小从大,以危易安,则开国裂土,长为诸侯,名高桓文,勋流百代矣!
这话什么意思?内容很丰富!我们逐一拆解:
第一:节下,古时对将帅的尊称。龚壮用这个称呼,说明此时他和李寿只是朋友关系,不是君臣关系。比如隆中对时,诸葛亮对刘备的称呼是“将军”(等同于节下),可是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称呼则变成了“主公”,叫主公,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君臣关系。
第二:舍小从大。小是成汉,大则是东晋。意思是让李寿倒向东晋,首先和东晋建立依附关系,找棵大树先靠上。
第三:以危易安,则开国裂土。想转危为安,就得联合朝中那些支持与东晋建立外交关系的人,事成之后答应给我们分封土地。
第四:长为诸侯,名高桓文,勋流百代矣。如此安于做一个诸侯,名望超过桓文,基业也能永久传承。
归总一下,龚壮的意思就是:对内,联合那些成汉建立之后,被打压的,倾向于东晋的遗臣遗老,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们分封土地;对外,与东晋建立联系,答应向东晋称藩,如此,不但能免了今日之祸,还能福流子孙,家业永传。

李寿,从之!
李寿还未动手,消息已经传到李期的耳朵里,于是派许涪去打探消息,另外又毒杀了李寿的养弟李攸。此举打草惊蛇了,李寿感觉到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动手为王,后下手遭殃。
尽管动手很仓促,但李寿还是尽量做了完全的准备。首先他以自己妹夫任调的名义伪造了一封书信,内容是劝李期要尽快除掉李寿,并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杀掉李寿的所有部属。李寿把这封信拿个属下们看,在知道内幕的几人推波助澜之下,他的部属们都被煽动了起来:既然李期这么绝情,就不要怪我们无义,将军,我们反了吧!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李寿立马命令他们集结部队,集结了多少人呢?这个史书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几千人,有的说是歩骑万余,管他多少人吧,反正人不少,偷偷摸摸的杀向成都城,当然临行之前也没忘了告诉这些人:成都城的繁华富庶超乎你们的想象,粮食成堆,美女成群,金银财宝无数,事成之后,任你们所取,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拿多了我不要,拿不着是你笨。

人在诱惑和恐惧的双重作用下,性格必然会发生扭曲。李寿此行的结果很简单,史书记载虽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是字字流淌着鲜血,字字饱含热泪,字字撕扯着欲望和无耻。我们看《晋书》中的原话:袭成都,克之,纵兵虏掠,至乃奸略雄女及李氏诸妇,多所残害,数日乃定。
李寿没有约束部下,和亲手干这事一样,都太过无耻,以至于司马光老夫子编写《资治通鉴》时,没有选录。他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这段历史,读来就温和了太多:期不意其至,初不设备。寿世子势为翊军校尉,开门纳之,遂克成都,屯兵宫门。期遣侍中劳寿。寿奏建宁王越、景骞、田褒、姚华、许涪及征西将军李遐、将军李西等怀奸乱政,皆收杀之。纵兵大掠,数日乃定。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司马光老夫子这事办的不地道,历史是什么?历史应该记述的是事实,是真像,而不应该是教科书,不应该体现编史人的意志!但我还是原谅了司马夫子,他本来也没有隐瞒编写此书的目的,那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是要给皇帝用作教科书的,所以他肯定不能引导皇帝复仇,他更加肯定不能引导皇帝如此赤裸裸的复仇,不然的话,他教出来的就不是万众瞩目的“神”,而是彻彻底底的“魔”了。

是的,在突破成都城的那一刻,李寿彻底的释放了他心中的“魔性”。他战功无数,他是蜀地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他那么年轻有为,前途一片光明,那时候是多么的风光无两。可是李雄去世之后,一切都变了。
也许他本无意争夺这至高之位,他就想安安稳稳的做个辅政王爷,可是李班那么好的一个人,竟然让你们兄弟用那么龌龊低劣的手段给杀了,毫无理由,就因为他阻挡了你们这些野心家上位的道路。除掉李班,你们就盯上了我,我所有的功劳你们都记不得了,我所有的隐忍你们也看不到眼里了,你们看到的就是我曾经的功绩和手里的兵马,这些让你们寝食难安,恨不得随时把我干掉,抢走这一切,然后就可以放心的肆意享受生活!
如今,我回来了,我带着一帮随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回来了,城门一关,我就是老大!什么都不要说了,新账旧账一起算!什么千古留名,万古流芳,算个屁,我就要出了这口气!
好了,事情到此,李寿成功了,不管他是被逼的,还是他基因里就刻着乱臣贼子四个字,这些都不影响他即将成为成汉第四任皇帝的事实。

李寿时年38岁,按古代虚岁的习惯算,他39岁,成了蜀地实际的掌权者,是的,现在他还不是皇帝。
于是李寿假借太后任氏的命令废黜李期的皇帝位置,贬为邛都县公。这也是传统,废除皇帝必须得找一个比皇帝更牛逼的人干这事,太后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她是皇帝妈,或者是皇帝名义上的妈,从宗法制度上,她有这个资格!同时,他给李班正名,追认为哀皇帝。
大局已定,具体下一步该怎么干?李寿的幕僚们提供了两个选择:
第一:以罗恒、解思明、李弈为代表,劝李寿尊从之前的规划,称镇西将军、益州牧、成都王,向东晋称藩。
第二:以任调、蔡兴、李艳为代表,劝李寿自己称帝。
李寿拿不定主意,他说干脆算一卦吧,我们听从天意安排。

好巧不巧,算卦的说:可数年天子!就是说命中注定有几年的天子命。这里就有意思了,此时李寿年仅39岁,按算卦的说法“数年天子”,也就是说他最多也就九年的天子命。因为如果能做十年及十年以上天子的话,应该用“数十年”表述。
任调听到卦辞非常兴奋,说:一旦尚足,况数年乎!任调的意思:一天也行,何况数年呢!这个想法有点疯狂!我们猜测一下,如果天命可信,如果李寿有60年受命,那么此时他坐上皇帝,最多可以活到48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李寿为了做这9年的皇帝,放弃了12年的寿命?是的,这笔账不难算!李寿明白,任调也明白。皇帝位置的诱惑,真的好大!
李寿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李寿的说法比任调要文明的多,但是他更疯狂。任调说只要能做皇帝,就算第二天死了也值!李寿说早上当上皇地,晚上就死了也行!野心战胜了理智!
话毕,就“入了洞房”,史书说:遂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猴急猴急的!
龚壮的风骨!
估计此时龚壮还在涪,李寿忠于想起了他!是李寿太忙,刚刚想起呢,还是李寿在此之前选择性的忘记了他呢?我想!这都不重要!他们两个搞到一起就是给取所需,没有主仆关系,更没有君臣关系,龚壮连个门客都算不上。
但是,毕竟龚壮有功。所以在自己登上帝位之后,李寿还是给予他最高的待遇,征为太师。

龚壮一如既往,他既不要钱财,也不要官爵,史书记载:一无所受。对他来说,一生心愿已了,其余都是身外之物。后世也有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明朝的姚广孝,好像他生来就是要帮助朱棣夺取江山的,一旦完成这个任务,他宁可去当寺庙待着,也不做官。
龚壮和姚广孝为什么这么执着的不要官职,非要躲起来隐居?我想除了他们个人追求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相同的,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基于他们对李寿和朱棣的了解,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躲起来相安无事,反之,性命可能难保!他们都是明智的!
史书对龚壮之前的记载基本没有,我们想他肯定也是吃尽了苦头,自己的亲人都被李特杀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只有他活了下来,孤苦无依,到处流浪,能活着就是他的运气。除了要活下去,仇恨还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如今终于大仇得报,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有的人饱经磨难,一旦有机会掌握向上的通道后,会变得不择手段,欲壑难平,而龚壮没有,这就是他的闪光点!
公元340年,李寿开始了他独断专行,但很搞笑的旅程。
石虎约李寿共同进兵江南,得手之后平分。李寿很兴奋,马上派使节去找石虎详细商讨,龚壮谏,不听。征兵大阅于成都,有吞并江南之志,群臣苦谏,止!
李寿手下将领李闳被晋兵抓获,逃到赵国,李寿派人去找石虎高调要人,石虎很不高兴,但是在王波的劝说下,还是把李闳还了回去,并且为了宣示自己万国归附的威势,顺手给李寿带去了别国进贡给石虎的弓箭,李寿收到后,下诏国内:羯使来庭,贡其弓箭。自己哄自己玩,玩的不亦乐乎。

公元341年,李寿听说石虎所居都城邺城繁华富庶,也听说石虎用刑杀的手段控制国内群臣,所以有样学样,开始动用民力为自己修建豪华宫廷楼阁,稍有不如意,肆意诛杀,功臣蔡兴谏阻,被杀。
公元343年,李寿卒。
为什么那么多比李寿功绩更大的人去世时,我没有写,偏偏为李寿写了这么多?因为他的人身轨迹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实在是太大。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我认为应该这么过,那就是严格管理自己!

我们非常习惯于去管别人,在家管孩子,管父母;有些地位的在公司管下级,管同事;更有甚者,我们竟然从西方管理学中吸取到向上管理的思想。我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管理好自己。
如何管别人,我们总有很多手段,但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该如何管理自己!所以管别人相对容易,管好自己真的很难。特别是对于一个在领导岗位的人,如果自己不管自己,根本就没人管你,实际情况是,你的下级都在迎合你,那就太可怕了!
迎合是什么?迎合的本质,就是他看着你疯,看着你狂,看着你灭亡的同时,还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停的在夸你,你太英明了,你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你要更加英明,你要更加聪明,这样你才能走的更快,好让我们来接班上位!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人被人引领的时候,往往很清醒;人被人压着的时候,往往也很清醒;但是一旦走到引领别人的位置上时,大多数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清醒。而此时还能做到很清醒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常说人处逆境容易,处顺境难!处顺境难就难在人在受宠受敬的时候,往往是得意忘形,被名利、荣誉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初衷,又忘了远大的目标。就像苍蝇跌在蜂蜜里,只顾着留恋甜味而没有注意到双腿已经被粘住,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正是说明处顺境就失去操守了。
好吧,就说道这里吧!李寿走了!他英明一世,最终活成了一个笑话!他无意中做了石虎的首席大弟子,搞笑的是,弟子竟然走在了师父的前面。石虎还在作死的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