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戏台文化密码赋能传统戏曲传承创新

江南清风 2025-04-29 19:02:15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存台续韵”古戏台小分队在柯大为老师的带领下,携手乐平赣剧团著名戏曲研究专家蒋良善,开启了为期一天的乐平古戏台深度调研之旅。此次实地考察先后走进乐平古戏台博物馆、涌山镇昭穆堂戏台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浒崦名分堂戏台,旨在深化古戏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深度挖掘古戏台建筑艺术价值,积极探索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传承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解码“中国古戏台之乡”文化基因

调研首站,团队来到乐平古戏台博物馆。在蒋良善老师的专业引领下,成员们系统考察了馆内珍藏的戏曲文物、古戏台模型及历史文献资料。蒋老师详细梳理了乐平古戏台的发展脉络:从明清时期依附祠堂的单面台,到清代因观演需求演变出双面“晴雨台”,再到最终形成独立建筑的“万年台”。团队成员通过互动模型,直观领略了古戏台藻井精妙的“拢音”设计,近距离感受雕梁画栋间的精湛工艺,深刻理解了乐平古戏台“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的独特魅力。

(图为蒋老师在博物馆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对蒋老师进行采访)

乐平古戏台承载着400余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既是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生动勾勒出亮丽的乐平风情画卷。近年来,乐平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明代遗存见证戏台历史风华

随后,团队前往涌山镇昭穆堂戏台。作为乐平现存唯一的明代戏台,昭穆堂以结构严谨、雕刻简练的风格著称,是研究早期戏台形制的珍贵实证。在现场,蒋良善老师结合赣剧表演传统,生动演示了戏台空间布局与戏曲演出的互动关系。他强调:“古戏台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精巧的榫卯结构、灵动的飞檐翘角,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对声学与美学的极致追求。”成员们在实地考察中,真切感受到乐平古戏台雕刻艺术背后,是工匠“毫厘之间现乾坤”的精湛技艺,更是古代建筑智慧的立体呈现。

(图为昭穆堂古戏台)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古戏台建筑结构)

国宝级“晴雨台”的古今对话

此次调研的重头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浒崦名分堂古戏台。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晴雨台”,以一体两面的独特设计闻名遐迩。晴台、雨台、厢楼与祠堂四面环合,雕栏画栋间镌刻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戏文故事,堪称“木头上的刺绣”。蒋良善老师在戏台中央,深入讲解藻井的声学原理:“古人通过螺旋顶设计,无需现代扩音设备,就能让声音传遍全场,这种建筑智慧至今仍为现代舞台设计提供重要启示。”藻井象征天,台面象征地,寓意“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思想高度契合,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成员对古戏台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

(图为蒋老师讲解戏台结构)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活态传承

调研结束后,团队与当地文化工作者展开座谈交流。柯大为老师提出:“古戏台的保护工作,需要兼顾历史原真性与功能活化。例如,可借助数字化技术记录浒崦戏台的营造技艺,同时引入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蒋良善老师分享了乐平赣剧团的创新实践成果:近年来,剧团通过抖音直播、校园课本剧等新颖形式,将赣剧演出场次提升至年均400余场,观众覆盖超530万人次。双方还围绕戏台修缮材料选择、非遗传承人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存台续韵”团队负责人盛君表示,此次调研系统梳理了乐平古戏台的历史脉络,见证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未来,团队计划与乐平市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古戏台数字化档案,并推动高校与地方剧团联合开发戏曲文创产品,让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活态传承”。

0 阅读:0

江南清风

简介:江南清风,分享每天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