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2024年起加速推进能源与大宗商品贸易的“去美元化”,2025年4月进一步将新能源汽车进口结算纳入人民币体系。
此举旨在规避西方制裁风险,同时深化中俄金融合作——
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其中95%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占比从58%飙升至83%。

而,据俄罗斯汽车行业分析机构“Autostat”指出,2024年中国品牌在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达30%,其中比亚迪、蔚来等高端车型占比显著。
然而,部分外媒引用2025年1月数据,比亚迪在俄销量仅131辆,蔚来未进入主流榜单。这种矛盾可能源于统计口径(如是否包含平行进口、商用车等)。
据行业报道,蔚来ET7、极氪001等车型凭借500-800万卢布(约45-72万元人民币)的定价,占据俄高端电动车市场58%份额,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
奇瑞、长城等车企通过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Avtotor工厂实现本地化组装,规避进口关税。比亚迪则计划在匈牙利建厂,辐射东欧市场。

现今难题则是支付瓶颈问题:尽管俄罗斯推动人民币结算,但80%的跨境人民币转账因美国制裁受阻,企业需通过VTB银行等中介机构,手续费高达3%-5%。
即便如此,《金融时报》认为,俄罗斯的人民币结算政策是“对美元霸权的挑战”,可能加速全球货币体系碎片化。
彭博社指出,中国车企在俄市场份额的增长得益于西方品牌退出。
但俄本土车企(如“莫斯科人”)通过贴牌中国车型(如江淮JS4电动版)逐步复苏。

主要还是,俄罗斯将充电设施标准转向中国GB/T,70%的充电站将适配中国车型,削弱欧美标准影响力。
最为担忧的是欧盟: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中国车企通过俄罗斯市场间接进入欧洲,可能加剧贸易摩擦。
韩国压力也不小:韩联社关注中国在LNG船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韩国的双重挤压,担心技术标准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