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能发现早期肠癌,医生建议:有这3种情况的人,最好定期检查

悬泉大瀑布 2025-04-13 14:26:5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肠镜能救命”,这并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临床实践中被无数次验证的医学事实。定期接受肠镜筛查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可降低近68%。

如此显著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许多人尚未真正重视的健康隐患——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许多人由于对症状的不敏感、对检查的恐惧,或对疾病本身的认知不足,往往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特别是有三类高风险人群,更应将肠镜检查纳入定期体检项目,以防患于未然。

第一类人群,是具有家族肠癌史者;第二类,是长期便血、腹泻或便秘交替者;第三类,则是年龄超过45岁、伴有久坐、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

结直肠癌已跃居我国城市人群发病率第二位,农村亦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疾病的隐匿性更让其防控形势变得严峻。

从西医角度来看,结直肠癌是一种源于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通常起始于腺瘤性息肉,发展过程缓慢,但一旦形成癌变,愈后与治疗难度即大大增加。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相关:基因突变、慢性炎症状态、肠道菌群失衡以及高脂低纤维饮食。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胀、消瘦、贫血等,但这些症状早期往往不典型,甚至被误认为是普通胃肠功能紊乱或痔疮,从而延误诊治。

中医认为,结直肠癌多属“积聚”“肠澼”“肠瘤”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虚湿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毒邪内蕴等因素,尤以“湿热毒瘀”为发病关键。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肿瘤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在治疗方面,西医以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为主,在早期阶段,肿瘤局限于肠壁尚未转移时。

通过肠镜下息肉切除或微创手术,治愈率极高。数据显示,早期结直肠癌(I期)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

而中医治疗则侧重于整体调理、扶正祛邪、改善症状、减轻副作用、延缓复发转移。常用方法包括中药丸剂、汤剂、针灸、艾灸、食疗等。

特别是在放化疗期间配合中医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在肠癌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西医强调精准治疗,中医强调调和阴阳、调整内环境,两者互为补充。

例如,术后患者常出现体虚乏力、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这些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

但中西医结合也存在一定不足。西医治疗周期短、效果快,但副作用明显;中医疗效缓慢,依赖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评估标准尚不统一。

因此,结合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切勿自行用药。在日常预防方面,医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第一,合理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红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第二,保持规律排便,避免久坐、久忍便意;

第三,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应每3至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第四,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肝郁气滞;

第五,适当运动,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促进肠道蠕动。

医生强调,肠镜检查并不可怕,现代无痛肠镜技术已大大降低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检查时间短,安全性高,且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息肉,从而阻断癌变链条。

医学研究表明,超过85%的结直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而这种演变往往需要5至10年时间,这为早期发现与干预提供了宝贵窗口期。

因此,定期肠镜检查不仅是对生命的负责,更是现代人应尽的健康管理责任。医生呼吁公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不应再以传统观念排斥肠镜。

疾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致命性,而在于其隐匿性。发现早、治疗早,肠癌并非无法控制,反而是众多癌症中治疗效果最为理想的之一。

肠镜不仅仅是一项检查,更是一次生命的筛查。对于有家族史、肠道功能异常、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而言,定期检查,是保命的关键一步。

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医生不仅治病,更承担着传播健康理念的责任。只有当公众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认识预防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治轻防”的传统观念,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肠镜,是发现早期肠癌的“金钥匙”,也是医生最希望高危人群认真对待的健康警示。在疾病尚未形成之时加以干预,是现代医学最具智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R]. 北京: 国家癌症中心

[2]张新华,周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