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曾看好的“傲娇”天才,一败涂地

金错刀 2025-04-24 10:17:21

一场马拉松,成了机器人“翻车”现场?

不少机器人赛前有多豪言壮志,赛后就有多狼狈,有的仿佛老年人上身,连宇树G1机器人也开局就倒。网友直呼“目前暂时不用担心失业了。”

宇树为此紧急发声明,“公司并未参与此次马拉松,而是其他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

不过声明归声明,从不少企业的完赛率来看,AI应用想要真正落地显然还是任重道远。

机器人赛道表面风光背后,除了实际应用难之外,高风险也难以忽视。

谁也想不到,昔日科技界“天才巨头”纵目科技,竟成了第一批倒在黎明前的明星公司。在欠薪、资金链断裂之后几个月等来了更惨的关键词:破产。

天眼查显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4月10日受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产审查申请,其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很多人没听过这个企业,然而这不耽误纵目科技曾被业内捧上神坛。

创始人唐锐高中一举考上清华大学,早在创业之前,唐锐便已主导定义并带领团队研发了多款汽车电子芯片和软件产品,带领研发团队研发了世界首颗集成GPS的应用处理器芯片等。

旗下产品还曾是小米华为的合作盟友。唐锐被看作是“最有机会带领国产智能驾驶站在全球高点的人。”

这样一个充满光环的技术天才,按此节奏发展,几年后又一个AI界小米或大疆要诞生。

大家眼中的“天才巨头”,为何终究逃不过一败涂地的命运?

昔日最风光黑马,

小米联想追着送钱

一般的科技企业是创始人到处跑求融资,而纵目科技却是被投资人排队送钱。

尤其是在2015年到2022年期间,纵目科技飞速完成很多企业要花几十年的融资过程, A轮-E轮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小米、君联成业等资本,当时估值就超过90亿。

人们之所以如此看好纵目,一方面跟创始人唐锐太过耀眼有关。还在大厂打工时就干出不少能打成绩:比如基于AtlasV、AtlasVI、Prima、PrimaII等多款集成GPS、北斗基带功能导航主芯片的CSR车载导航方案等,有10多年的汽车电子经验。

据雷锋网报道,曾经身边人也对他做出很高评价,“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之一”。

再加上其“清华系”背景和在海外积累的资源,简直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利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纵目踩在了最重要的风口——智驾,作为汽车行业最火热的新趋势,可以说等于直接抢到了未来的船票。

早在几年前,纵目就发布了一个震撼业内的消息:研发出“环视ADAS+低速L4泊车”的技术组合,让圈内人相当惊艳。更直观说,就是当对手还在苦苦研究泊车功能,纵目仅用一块小算力芯片就做到了。

此后纵目也没让看好者失望,接连多次推出重大专利相当高产,“基于触摸屏操作的全景泊车标定方法及系统”、“基于新型神经网络的多任务场景语义理解模型及其应用”两个发明专利,在当时智驾还是新概念的时代,纵目直接在业内奠定王者地位。

巅峰时期,公司在中国APA泊车市场占有率升至5.6%位居第一,拿下理想、赛力斯、长安、一汽等巨头,可谓是风光无限。

不仅不愁送钱,还不缺客户。

纵目有多傲娇?诸多车企主动慕名而来抛出合作的橄榄枝,纵目负责坐在牌桌挑选,甚至会将部分客户拒之门外。

同样傲娇的还有自己人待遇。虽然名气还比不过硅谷大厂,但福利也是努力看齐,经常组织周边短途团建活动、冰箱塞满雪糕,员工规模从2019年的379人膨胀到2022年的835人。

但与此同时,一些危险的信号也在显现。

一面是纵目自己夸自己的产品技术业内领先,另一面,是很多媒体报道和员工判断里直言不讳:

纵目技术能力停在了2022年。

不过当时只顾着狂奔的纵目,显然没有care这些小风浪。

3年烧光20亿,彻底躺进ICU

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了,只不过不是好的那种。

谁也想不到,在外界眼中集齐“天才”、“高科技”等标签的纵目,竟然也能说崩就崩。

要知道,纵目科技一直不缺人送钱,纵目科技一共完成9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22亿元,2022年3月,纵目更是完成E轮10亿元融资,放在整个行业也是少数。

然而,有本事融来几十亿的纵目,却没本事发员工的工资。

今年春节期间,纵目科技问题集中爆发:员工欠薪、社保断缴、高管离职,甚至传出创始人唐锐“跑路失联”。

回顾纵目自己的来时路,可以说验证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1.多生儿子,反而拖垮亲爹

最开始靠着泊车出圈,成名后纵目决定死磕这个赛道,踏上泊车后装领域之路。

唐锐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后装事业部,然而泊车后装违约风险高、投入成本巨大,初步估算,纵目累计亏损金额高达几千万。

但纵目还不死心又盯上智慧城市,这个项目一度遭到不少高管反对。因为智慧城市是巨头的游戏,动辄10亿元起步,连博世、高通放弃了这一业务。现实也证明,从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智慧城市业务亏损金额过亿。

新业务没亮点,雪上加霜的是,连纵目的重要赚钱支柱,也在面临被对手偷家。

纵目不会想到,时代变化太快。伴随泊车技术逐渐成为行业标配,越来越多车企直接下场进行自研,或者转向华为等全栈方案供应商,凭借这一技术起家的纵目科技,也陷入了增长停滞的尴尬境地。

这也直接暴露纵目的最大软肋: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3%的收入,过度依赖大客户的结果就是一旦客户变心,纵目就来到了生死边缘。

2.孤注一掷自救,却押错了宝

眼看火烧眉毛,纵目不是没有想过抱新大腿。

2024年,纵目决定孤注一掷,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业务。“要么不干,要么all in”。

于是,公司干脆直接把智驾老业务放在一边,专注造机器人。一整年就马不停蹄设立了10家相关企业。

然而现实并不是男频爽文,没有等来逆袭大反转,反倒是砸几亿研发的FlashBot闪电宝,最后却找不到足够多的变现,成了加速压垮纵目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突然宣布,将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之后纵目科技直接就发不工资。据媒体报道,自2024年11月起,700多名员工未收到工资。

原本纵目科技CEO唐锐一度承诺今年春节前融资到账发放所有欠薪。但紧接着,1月25日公司宣布停发工资,去年12月的社保也无法缴纳。春节放假前,掌握公章的高管竟然集体离职了。

今年开年开工第四天,纵目科技的员工更是集体收到一则离谱的办公楼封楼通知:当天18:00开始断电封楼,700多名员工无班可上,几乎是原地离职。

挣扎几个月,90亿估值的智驾独角兽,终于最后还是没逃过破产的结局。

再“发烧”的风口,步子也不该迈太大

都说高科技赛道,最能“造神”但往往也最能“毁神”。

对于纵目的陨落,很多人给出的不是质疑而是惋惜。

就像它的成功是出于天时地利人和,失败也同样集齐了一系列debuff。比如整个行业时代的变化:泊车场景单一难以应对行业升级、对手的跨界偷家等等。

与此同时,监管也在给智驾踩了一波急刹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等。

但要说最大的根源,还是出在纵目自己。

毕竟,机器人和智驾赛道依然火热,活着的智驾企业还有很多,图达通、毫末智行、福瑞泰克、Momenta、希迪智驾等企业正排队闯关IPO。

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是:纵目“为爱发烧”产品很多,但真正赚钱的一个也没有。

很多曾经火遍全国的黑科技产品,也踩过同样的雷:

看似拿着一手王炸好牌,用户体验却bug百出。

曾经被折叠屏鼻祖柔宇引以为傲的“超低温非硅技术”,虽然被柔宇吹的天花乱坠,但并没有受到其他手机厂商的应用。这个技术虽然听起来挺牛,但它多数时候也仅仅存在于柔宇自己的介绍中,甚至找不到产业链合作方。

李开复关门弟子周健创办的澜码,技术理想很美好,同样遭遇资金链断裂、欠薪、核心成员陆续离职一系列现实暴击。对于产品,客户和投资人都失去信心,项目停滞甚至遭遇撕单。

产品规模永远只是第一步,落地交付和用户体验才是最硬核的关键。

AI创业公司集体最容易踩的第二个雷,是这些天才创始人往往过于傲娇,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出身都有极其高的起点,这也让他们比常人多了傲气,但也更多了偏执,经常不顾他人意见一意孤行。柔宇创始人刘自鸿搞“一言堂”,云云科技董事长甚至一言不合挥刀砍向技术长,纵目也是如此,在创始人的坚持己见下最后撞得头碰血流。

就像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所说,任何一轮科技浪潮,有两个核心技术指标,一是性能,从“能用”到“好用”;二是成本,从“高不可攀”到“轻松消费”,当这两个核心指标均达到临界点时,应用就会爆发。

与之对比的是,南方周末曾报道,马斯克是唐锐的偶像,也想成为强势的极客型老板,非常在乎研发,但对产品怎么卖出去缺乏兴趣,也从来没考虑过成本。

无论曾经的柔宇,还是如今的纵目科技、图森未来,都是一个个AI创业公司缩影:始终都没有抓到用户的痛点,更没有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把纵目逼成一败涂地的并不是友商和客户,而是傲娇的后果——从烧光融资,到卖不动产品,再到战略混乱,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

创业路上踩准风口只是基础,技术、市场洞察力与管理力才能杀出重围。

AI风口不是挡箭牌,潮水退去,活下来的永远是务实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5

金错刀

简介:爆品战略理论提出者,科技商业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