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清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某小区外停放的特警车辆引发公众关注,多段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称“人贩子团伙偷小孩被警方抓获”,迅速在本地微信群及社交媒体发酵。经南充市公安局嘉陵区分局核实,当日凌晨5时,警方在当地三个居民小区开展刑事案件的集中收网行动,行动对象与拐卖儿童无关。由于案件尚在侦办中,具体细节暂未公开。警方明确表示,所谓“抓获人贩子团伙”等传言均属不实信息。
此次谣言传播的背后,暴露出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甄别能力的不足。近年来,多地频现“偷抢小孩”的虚假信息,例如2022年成都崇州“人贩子偷娃”事件中,涉事男子实为意图在公共场所裸露身体;2024年吉林松原网民编造“人贩子摘器官”谣言以博取流量;2019年合肥街头“人贩子被抓”视频亦被证实与当地无关。此类谣言多源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不完整认知,加之部分自媒体为吸引关注刻意渲染,导致未经核实的信息被迅速扩散。
从法律层面看,网络谣言的传播已触及法律红线。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明确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例如,吉林松原网民臧某因多次编造“人贩子偷小孩”“村支书被杀”等谣言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南阳警方2024年处置的“拐卖儿童”案件中,涉案人员实为精神障碍患者。南充警方此次也强调,若谣言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将依法追究责任。
针对此类现象,公安机关呼吁公众保持理性判断。一方面,家长对儿童安全的警惕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未经核实的恐慌性传播可能加剧社会焦虑,甚至干扰正常执法活动。南充警方建议,网民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对来源不明的视频、文字保持审慎态度,避免成为谣言扩散的推手。平台方亦需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及时下架不实信息并协助辟谣。
此次事件再次印证,维护网络清朗环境需多方协同。公众需提升媒介素养,以权威信息为准;执法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提高违法成本;社交媒体平台则要完善技术监管,阻断谣言传播链。唯有形成“真相跑赢谣言”的常态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类社会恐慌的蔓延。
参考资料:
1. 南充市公安局嘉陵区分局关于“人贩子偷小孩”谣言的通报(来源:中华网)
2. 成都崇州“人贩子偷娃”事件警方通报(来源:成都崇州市公安局)
3. 吉林松原编造“人贩子摘器官”谣言案(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4. 南阳“人贩子”涉案人员精神鉴定结果(来源:南阳市公安局梅溪分局)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本作者原创,但文章中有部分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