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程序员4年睡车里,低欲望生活解码时代压力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2 11:37:34

据广东广播电视台4月18日报道,深圳程序员张运来4年不租房睡车里。报道称,他工作日期间天天睡车里,利用公园的公共卫生间洗漱,每晚只需花费6元停车费,每日消费仅100元上下。张运来称,他工作日住在车里,周五晚上再开车约300公里回阳江老家陪家人,周一一早再开车回深圳上班,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不少网友关注。4月19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张运来,了解他的“车居生活”感受。

41岁的程序员张运来在狭窄的车厢里舒展四肢,用四年时光编织出独特的城市生存图景,折射出当代社会复杂的光谱:当“躺平”“低欲望”成为时代热词,有人选择用反常规的生活方式,对工业化社会既定的生存模板进行解码与重构。

在“996”与“35岁危机”交织的职场丛林里,张运来的选择呈现出强烈的隐喻色彩。城市中产群体往往被困在“工资-房贷-消费”的莫比乌斯环里,看似光鲜的生活背后是不断增殖的物欲枷锁。

程序员将四轮空间转化为移动居所的行为,是将住房从资产属性还原为居住本质的祛魅过程。他主动剥离了商品房附着的身份符号,用每晚6元停车费置换出十万元积蓄,这种经济理性中暗含着对消费主义陷阱的清醒认知。

当房价与房租成为压垮都市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用极简主义对抗空间异化,将卧室、书房、储物间压缩进两排座椅之间,用公共卫生间替代私人浴室,让健身房的热水澡冲刷掉格子间的疲惫。这种看似退守的生活策略,实则是以空间降维换取精神的升维。

低欲望生活的本质是场精明的能量守恒,张运来们将省下的房租转化为每周300公里的归家油费,把整理房间的时间兑换成海边读书的闲适。这种看似反消费主义的选择,实则是将资源精准投放在情感账户的增值操作,用物质精简换取精神丰盈的生存智慧。

当“房车族”将生活空间压缩至3立方米,他们实际上重构了城市生活的价值坐标,这种生活实验证明,就个体而言,对幸福的感知并不必然与物质占有呈正相关。在珠三角300公里的通勤半径内,张运来用车轮丈量着“双城记”的物理距离,却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柔性边界。

这种“轻资产生存”模式正在重塑城市治理逻辑,一些城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现代都市不仅需要摩天大楼里的格子间,也要为多元生存方式预留弹性空间。当城市能够容纳多种生存方式,并为多种生存方式提供便利,那就可以说,中国城市将经历从“容纳身体”到“安放灵魂”的转变。

这确实是一个内卷严重的时代 ,也确实是压力山大的社会,有人强行内卷,有人硬扛压力,但也有人选择通过低欲望生活解码时代压力,张运来就是这一类人。在逼仄车厢的方寸之间,藏着对抗焦虑时代的生存智慧,通过主动降维的生活策略,化解生活压力。

这既非犬儒主义的消极逃避,也非苦行僧式的自我放逐,而是一套“主动退出”的防御机制,以此重建主体性的精神仪式。因为低欲望生活的真正解码密钥,就藏在每个人心中那份不被物欲绑架的自由向往里。

张运来启示在于,当城市化进程进入深水区,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建造更多水泥森林,而在于培育包容多元价值的生态系统。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探索"第三空间"生存术,城市文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0 阅读:5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