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小鹿妈妈公司存在“无固定午休时间”、“禁止工位放置私人物品”、“强制员工工位就餐”等严苛规定,引发公众热议。
3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告诉媒体,昨天他们关注到媒体报道后,就已经去过小鹿妈妈调查,“已经立案,今天还会去。”
3月24日,有人发布视频称,在一家公司应聘后发现没有午休,员工用餐时间也不得离开公司,因此第一天就辞职了。据视频中展示的一份公司办公规范文件,其中第四条规定:上班期间禁止外出,除非特殊情况,需经部门主管批准并报备人事部门。在视频评论区,被询问是否为“小鹿妈妈”品牌,发布视频的网友确认正是这家公司。
员工午休时如囚徒般被禁锢在工位用餐,出入公司需层层审批,违反规定者竟被罚作清洁工。当劳动监察部门正式立案调查,这出荒诞剧终于撕开了某些企业管理者法治意识荒漠化的现状。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一家“三无”公司,而是年销售额超10亿、电梯广告铺天盖地的“小鹿妈妈”,这家生产牙线清洁产品的企业,竟用比牙缝更狭窄的尺度禁锢员工自由。流水线上的牙线尚能自由穿梭齿间,流水线旁的工人却被锁死在0.8平方米的工位牢笼——这不仅是管理失控,更是法治之耻,文明倒车。
这种“上班像坐牢”的企业管理既违法,又悖德,还反智,三宗罪一条跑不了。《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而小鹿妈妈要求员工“外出打报告”,已构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劳动法》第38条赋予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工位强制就餐制度将午休异化为“带枷吃饭”,直接挑战法律底线。
说它悖德,是指这家企业把“狼性文化”扭曲为“囚徒管理”,本质是管理者将工业革命初期的“泰罗制”思维移植到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当东莞某电子厂2019年因“厕所计时器”被罚时,小鹿妈妈显然未吸取教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注意力集中极限约90分钟,强制8小时“焊死工位”反而降低效率。微软2022年实验证明,弹性工作制使生产率提升40%,而小鹿妈妈仍沉迷于19世纪工厂主的管控幻觉。所以说它是反智的。
从富士康“十四连跳”,到某电商“厕所限次令”,从杭州某公司“智能坐垫监控”到小鹿妈妈的人身自由控制,是当代中国职场病灶的集中爆发,他们的管理思维都是前现代的,别看使用了最现代的管理工具。这些案例勾勒出一条清晰轨迹:凡是把员工当机器管控的企业,终将被钉在管理史的耻辱柱上。
当这些管理者仍沉浸在“军事化管控”的迷梦中时,全球顶尖企业早已转向OKR目标管理、弹性工作制等现代管理模式。这种认知断裂不仅折射出管理者专业素养的缺失,更暴露了企业治理结构的深层缺陷。
合肥劳动部门对小鹿妈妈立案调查跟进很及时,但更重要的是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修订,将“精神虐待”“过度监控”纳入处罚范畴。
小鹿妈妈用十亿营收筑起的商业大厦,或许正在“工位牢笼”的裂缝中摇摇欲坠。这个残酷寓言提醒所有人:当一家企业把“管束”当作管理,把“囚禁”视为纪律时,它生产的不仅是牙线,更是埋葬自己的裹尸布。职场文明的真正进步,从不在于把员工钉在工位上,而在于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挺直腰板说:“这里是我的价值创造之地,而非尊严沦丧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