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对用户隐私的疯狂榨取,正在将自己变成数据吸血鬼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2 08:37:18

近日,据多位小红书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包含定位、照片与视频、设备状态、日程、剪贴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软件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隐私安全方面的担忧。

对此,据九派新闻旗下九派财经3月26日消息,小红书官方客服表示用户选择打开小红书相关权限会就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平台不会泄露用户隐私信息,具体问题需将相关录屏与截图证明发送至指定邮箱。

此前,一位用户小V(化名)表示,她是头一天偶然刷到有人吐槽小红书后台访问量过高,出于好奇点开安卓手机的隐私项查看,发现自己的数据同样惊人:近30天内小红书应用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微信,只有911次。全部应用行为记录显示,其中的地址访问最为频繁,高达7.1万次,仅3月25日当天就访问了2148次。

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上,小红书应用图标在黑暗中悄然闪烁,后台定位请求如永不停歇的潮水般涌动。当用户偶然点开系统日志,发现这个粉色图标在30天内发起数万次隐私数据访问,这场看似偶然的技术曝光,其实平台对用户数据的疯狂抓取。

这不是孤例,而是平台3亿用户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围猎”,‌在“种草经济”的光鲜外衣下,小红书构建起精密的用户数据榨取系统。日均上千次的定位访问、每分钟数十次的权限调用,这些令人瞠目的数字背后,是平台将用户时空存在转化为数据石油的工业化开采。从相册访问捕捉生活轨迹,到剪贴板监控绘制跨平台画像,看似便利的功能设计实为数据围猎的温柔陷阱。当用户滑动屏幕的每个动作都化作数据炼金术的原料,互联网平台完成了对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彻底殖民。

如此将用户隐私视为“数字原油”来掠夺为何?无非为精准的营销作准备。通过相册访问抓取儿童照片,结合定位数据构建“学区房-早教机构-亲子游”消费画像;设备状态监测识别高端机型用户,向其推送轻奢品牌广告;日程表读取分析约会频率,为婚纱摄影、珠宝首饰提供“情感周期”营销节点。知道你在备孕,就推送月子中心;发现你在装修,便推荐家居产品。这种“读心术”式的商业魔法,建立在持续不断的数据窥视之上。

从2018年的5万元罚款到2021年的工信部通报,小红书在隐私保护上的“仰卧起坐”式整改,暴露出数字时代监管的深层无力。每次处罚如同打在棉花上的重拳,平台总能通过权限描述的文字游戏、默认勾选的界面设计、动态模糊的隐私政策,在合规外衣下继续数据狂欢。这种“罚酒三杯”式的监管困境,折射出现行法律在技术暴力面前的苍白。

平台声明中“功能需要”的话术魔术,正在解构隐私保护的伦理基础,将凌晨时段的定位访问解释为“用户场景需要”,用剪贴板监控美化为“粘贴便利”,这种语言腐败不仅消解了知情同意的法律意义,更完成了数据剥削的话语洗白。当技术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平台手中,用户连质疑的语法都被悄然剥夺。

年轻女性关闭定位后访问量骤降的实证,普通用户查看系统日志的技术赋权,这些个体层面的微小抵抗,正在汇聚成对抗数据霸权的集体力量。在郑州女子起诉APP过度索权胜诉、杭州互联网法院认定平台数据侵权等司法实践中,我们看到了重建数字契约的曙光。

破解数据殖民困局需要技术民主化的制度创新。欧盟GDPR的“数据可携权”、美国加州CCPA的“选择退出权”,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小必要原则,这些全球隐私保护制度的竞合,正在勾勒数字文明的新边界。但真正的突破在于重构平台经济底层逻辑,当数据资产确权、隐私价值计量、算法审计机制等技术民主化工具落地之时,方是用户重获数字主体性之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中,每个凌晨时分的定位请求都在叩问数字文明的未来。小红书事件不应止步于又一轮整改承诺,而应成为重建数字社会契约的转折点。当平台经济从数据榨取转向价值共创,当技术发展从效率优先回归人文本位,我们或许能在算法的铁幕上凿出一道光缝——那里既有商业创新的星辰大海,也有隐私尊严的立锥之地。

0 阅读:4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