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那会儿,毛主席亲自跑到河南去看了看,走了好几个地方,给大伙儿提了不少实在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南阳的县委书记。可没想到的是,当这位书记来汇报工作时,居然啥都不知道!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在官场混了这么久的老手,咋就被问住了呢?这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后来又是咋处理的呢?
山南为阳,水北也叫阳,从南阳这名字就能瞅出来,一开始的领导人对这地方期望可高了。南阳啊,有范仲淹亲手弄的邓州花洲书院,还有那个“中原四大名刹”里头的一个,淅川县的香严寺,历史文化故事、老建筑啥的,多了去了。
南阳以前挺富裕,还曾被赐给王爷做领地。尽管历史长河里,这座文化名城并没一直走运,有阵子还陷入了低谷,但时代一变,它靠着自己的文化根底和历史积累,又慢慢崭露头角了。如今作为河南省里头号大地级市,不光能拉动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足以证明它的分量。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建立者,他肚子里的墨水可不少。1918年,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成出来,快毕业那会儿,还跟伙伴们一起搞了个革命小团队。五四运动那会儿,他在图书馆工作,机缘巧合下碰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下子就像开了窍,走上了探索新世界的道路。
因为这些种种经历,他特别喜欢看历史、政治、军事类的书。哪怕后来他投身革命事业,也没丢下阅读这个爱好。一直这么坚持读书,也让毛主席后来能随时随地引用经典,讲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治理国家的办法。
毛主席特别喜欢历史和文化,所以对历史悠久的南阳这个城市特别上心。南阳是河南最大的地级市,但它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因为这个,还有别的一些原因,毛主席在考察完郑州后,打算亲自跑一趟南阳去看看。
其实在那之前,毛主席已经去过开封、新乡、许昌等好几个地方了,看到了新中国的好多新面貌。特别是新乡那边,棉花田产量特别高,让人印象深刻。而且,那里的农村老百姓生活得很幸福,这种氛围也深深打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瞧着新乡县这一片繁荣兴旺的样子,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尽管身子骨儿有点儿累,他还是坚持在田埂上走着,跟那些在地里忙活的农民们亲切地挥手问好。
完成新乡的考察后,毛主席打算接着去他一直惦记的南阳。但没想到,这几天东奔西跑的,他的身体终究还是撑不住了,感到十分疲惫。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过了六十岁大关,岁月不饶人,他的身体早就没了年轻时的那股硬朗劲儿。再加上,从河南郑州去南阳的路,那叫一个难走,坑坑洼洼的,连条正经公路都没有。跟着毛主席出去视察的同志,心疼他的身体,费了好大劲才劝住了他,没让他去。
虽然没能亲自跑一趟南阳看看,但该干的活儿一样不能少。陪同的工作人员就给南阳县委还有那些没法跟来的县乡打了个招呼,让他们赶紧来郑州,给毛主席当面说说工作的事儿。这样一来,就算毛主席没法去南阳,也能先大概摸个底儿。考虑到眼下的情况,毛主席也点头答应了这个办法。
魏兆铭这个人挺有能耐,他是山东莒县人,那时候在南阳当县委书记。1955年,魏兆铭才31岁,就因为在党内干得挺好,被提拔去南阳做了县委书记。
毛主席在河南考察那会儿,正好是他上任的第三年头。这三年,咱不能说他是拼上了老命,但那份勤奋努力,当地人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把那边的事儿管理得特别有秩序,条理清晰得很。
这次毛主席打算亲自来考察,结果没能来成,但汇报工作时大家可没敢敷衍了事。由于不知道毛主席会哪些具体事情,南阳县委的几位领导就把近几年各个方面的数据和做的决定都整理了一遍,打印装订成册,还特地准备了一份好几十页的书面材料,目的就是让毛主席能多知道些南阳县的情况。
听说为了让这次汇报更顺畅,南阳的一个县委书记魏兆铭,真的下了功夫,把那几十页的报告一字不落地背了好几遍。身为南阳的一把手,他在动身去郑州前,已经能流利地背出大段的内容了。
可他压根儿没想到,等毛主席听完他的汇报,问了几句,他居然全懵了,一个都答不上来!
同年的11月11号,魏兆铭和另外几个来自不同县乡的领导一块去了毛主席在郑州的住处,他们被带到了一个小会客室。那房间虽不大,却挤满了人,而且个个都是在各自县委里能拍板做主的大人物。
马上就要见到主席了,大家心里都兴奋得不行。虽然多数人脸上看不出来,但手心里全都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汗珠。
毛主席终于来了,河南的省委书记吴芝圃赶紧在旁边给主席介绍来参加会议的人员。
客厅里坐着的人一见到主席,全都站了起来,一个个跟主席打招呼。主席特别亲切,跟他们聊起天来,还细心地问起大家路上辛不辛苦,住的地方习不习惯。来开会的人心里都暖暖的,觉得主席真的很体贴。
会议紧接着就开始了,每个人讲完后,主席都会抛出一连串问题。魏兆铭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着主席的提问,心里一盘算,发现这些问题都是自己提前准备过的,顿时心里有了底,信心满满。
轮到他上场时,他迈着自信的步子走到客厅中间,把之前在心里反复琢磨的话一股脑儿地讲了出来。瞧见主席脸上露出笑容,他更来劲了,一五一十地分析了南阳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汇报结束,魏兆民抹了抹手上的汗,心里头七上八下地盼着主席发问,他之前在心里预演了好多种可能的提问。他瞅着主席张了嘴,可万万没想到,主席抛出来的问题,压根儿就没按他的剧本走。
魏书记,您在南阳待了这么久,我有个事儿想问问您。您听说过“二十八宿逛南阳”这句老话没?这说的到底是哪二十八宿啊,还有,排在最前头的是哪一宿呢?
那时候,魏兆民满脑子都是前两天县里汇总的那些资料。虽说他在南阳县呆了好些年,平时也听过不少当地的俗话,但要让他具体讲出个一二三来,还真是有点为难。他心里琢磨着,自己不过是个干粗活的,哪有功夫去钻研这些历史玩意儿,刚擦干的手掌又渗出了汗。
主席轻轻一笑,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魏书记刚提到南阳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诸葛亮,那你晓不晓得诸葛亮的老家到底是哪儿的呀?”
魏兆铭依旧摇头不语,这时旁边的吴芝圃开了口,帮他解了围。与此同时,魏兆铭的额头上冒出了更多的汗珠。毛主席见状没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点头,接着就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出师表》里那句“臣本布衣,亲自种地在南阳”,让好多学者为了这“南阳”到底是现在的哪个地方,是襄阳还是南阳,争得不可开交。我就想问问,作为南阳这边的代表,你咋看这事儿呢?
魏兆铭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为啥平时不多啃点书呢?他同时对毛主席提出的几个问题感到纳闷,琢磨不透这些问题跟南阳县的工作汇报到底有啥关系。
现场的人都不是南阳或襄阳本地人,所以他们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好在毛主席也没为难他。但随后,毛主席就提出了今天的第四个问题:“你历史方面懂得不多,那我就问个实际的。你作为南阳县的头儿,应该对当地老百姓生活挺了解吧。那你说说,咱们县里,一个人一个月大概能吃多少香油?”
那时候,香油可是个不便宜的东西。一个家庭一个月里能用上多少香油,基本上就能看出这家日子过得咋样,还有他们的钱袋子鼓不鼓。
魏兆铭一听这问题,先是心里一松,但琢磨了一会儿,眉头就拧巴起来了。他手头那些资料,讲的都是全县工商农业的生产发展大事,压根儿没提香油这种家里开支的小细节。这么一想,他顿时觉得脸上挂不住,羞愧地低下了头。
到现在这个地步,会客厅里的多数人心里都有数了,明白了毛主席为啥要问这些问题。魏兆铭也想通了,随即抬头,认真地向毛主席表示歉意。
哎,主席,我得承认,我现在知道自己错哪儿了。作为这一片儿的老大,我竟然对这儿的历史文化一知半解,还没搞清咱老百姓的真实日子过得咋样。这明显跟党一直强调的为人民服务背道而驰了。说到底,还是我想得不够深,没把自己的职责尽到位。
听完魏兆铭的一番话,毛主席非但没批评他,反而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给予鼓励,像是在安慰他。会议最终是在毛主席的一段话中落下帷幕,他强调说要深入地方,多关心老百姓的日子。
南阳县委书记这职位,他之前已经干过了。说起来,早在1958年3月,毛主席在四川考察时,也向一位干部提了三个问题,个个都是关于当地人文历史的。但结果呢,那位干部也是啥都不知道。
但就是因为这“三不懂”,大家才察觉到了自己的欠缺。会议结束后,受到毛主席影响的人,都实实在在地开始贴近老百姓,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去为大家谋福利。这就是毛主席独特魅力的奇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