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税务部门对三星电子开出一张高达6.01亿美元的罚单,相当于该公司去年在印净利润的63%。这场看似普通的关税纠纷背后,却暗藏着印度经济转型的深层阵痛——2020年新冠疫情后,印度财政赤字一度飙升至GDP的9.2%,而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威胁又迫使其必须向美国让渡价值23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优惠。
当印度财长希塔拉曼宣称要将税收提高11%时,国际资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办公室”的账簿上,每一分赤字都可能变成对外资的罚单,而印度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外企坟场的名号?

外资成“提款机”
2020年新冠疫情如同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印度财政体系的脆弱性。
当年政府税收比预算暴跌16.3%,而财政开支却超支4.1万亿卢比,债务规模翻倍至18.3万亿卢比。
此后五年间,印度政府始终在赤字率4.4%的目标线上挣扎,而2025年特朗普对印660亿美元出口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威胁,更让这个南亚巨人陷入两难。

既要对美让步换取豁免,又需填补关税损失带来的财政窟窿。
于是,一场针对外资的“税务收割”悄然启动。
三星因“远程无线电头”分类争议被追缴5.2亿美元税款,现代、起亚、大众、比亚迪等企业相继收到159万至14亿美元不等的税单。
这些罚单的共性在于:争议标的物往往涉及技术设备的关税分类,而印度海关总能从模糊的税则中找到“逃税证据”。
例如三星进口的射频模块,印度坚称其属于应税的“信号传输设备”,而企业则主张作为“基站零件”免税。

这种技术争议背后,实则是印度政府将外资企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的精准算计。
仅2025年2-3月,印度通过此类追缴就回收了超过20亿美元资金,相当于其全年赤字目标的2%。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查税运动”与印度对美关税谈判形成微妙联动。
为对冲特朗普关税冲击,莫迪政府计划对美国230亿美元商品降税,但为避免财政失血,必须从其他渠道补足缺口。
三星们缴纳的罚金,恰好能填补对美让利造成的税收损失。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暴露出印度在全球化博弈中的尴尬处境——既想承接产业转移,又不愿放弃保护主义红利。

制度陷阱能解么?
印度的税收制度堪称全球最复杂的迷宫。
商品与服务税(GST)虽经2017年改革,仍保留6档税率和149种免税项目,焦糖爆米花税率从5%暴涨至18%的荒诞案例,正是其混乱税制的缩影。
中央与邦级税种交织、法律条文模糊、上诉案件积压54.9万起,这套低效系统反而成为“合法收割”外资的工具。

三星税案充分暴露制度性缺陷。
2018-2021年间,三星进口的219批设备均按“零件”零关税通关,这一分类此前已获印度海关默许。
但2021年税务情报局(DRI)突袭搜查后,突然推翻既往认定,要求按“无线设备”补缴172.8亿卢比税款。
企业虽通过德里最高法院推翻部分裁决,但2025年新罚单证明:
在印度,税收规则可以随时因财政需求而重构。
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外资企业如同踏入流沙。

小米、OPPO曾因“特许权使用费”被冻结资金,大众因“零部件分批进口”面临14亿美元追缴,每个案例都印证着“印度赚钱印度花”的魔咒。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试图通过高关税推动制造业本土化,却陷入“保护主义反噬”的怪圈。
整车进口关税超100%,散件进口税率仅5%-15%的阶梯设计,本为吸引外资设厂。
但当企业真的建立生产线后,政府又通过追溯性查税逼迫技术转让。
这种“关门打狗”策略,正在摧毁国际资本信任——2025年一季度外资净流出达100亿美元,制造业占比却从2020年的15.4%降至14.3%,产业升级目标与现实背道而驰。

印度税务风暴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新兴市场国家既渴望外资输血,又难以摆脱“杀鸡取卵”的路径依赖。
三星们的遭遇警示后来者——当税收规则沦为财政补丁,当政策承诺变成法律空文,再庞大的市场也难抵制度性风险。
莫迪政府若想真正成为“全球制造中心”,需要的不是更锋利的查税镰刀,而是重构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
毕竟,资本可以用脚投票,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所需的时间远比填补财政赤字漫长得多。

正如印度最高法院在驳回税务强征令时所言:“法治的确定性,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石。”
但这番表态能否一直坚持,坚持了又是否能够落实,才是印度能否摆脱外企坟场名号的关键啊。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印度对华亚克力板征收反倾销税》界面快讯《三星被印度追征超6亿美元税款,高管也被重罚》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