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率团突访格陵兰岛美军基地,宣称“美国需要确保北极领导权”,并公开煽动格陵兰人脱离丹麦“投美”,这场仅3小时的闪电访问,激起了丹麦首相“不可接受”的抗议和格陵兰街头“滚出北极”的示威浪潮,而同一天,总统普京在摩尔曼斯克北极论坛上也给出警告:“美国吞并格陵兰岛的计划并非儿戏”。
从特朗普的“购岛狂想”到万斯的“保护伞诱惑”,从稀土争夺到北极航道控制权博弈,在美国霸权的中亚之下,格陵兰岛究竟能否独善其身?还是注定会成为特朗普MAGA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资源与航道的致命诱惑
这次万斯突访格陵兰岛遇冷遇冷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美国对格陵兰岛的觊觎深埋于三重战略算计。
首先是资源掠夺:
该岛稀土已探明储量达150万吨,足以支撑美国未来30年的高科技产业需求;

未开采石油约175亿桶、天然气4.15万亿立方米,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GDP的15%。
更致命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开发窗口——冰川消融使资源开采成本骤降60%,美国地质学家形容“北极冰箱正被暴力撬开”。
其次是航道霸权重构。随着北极冰盖加速消退,连接欧亚的东北航道预计2030年实现全年通航,运输距离较传统苏伊士航线缩短40%,时间节省超10天。
格陵兰岛作为航道的“北极十字路口”,控制其西北部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即可监控每年2.8万艘过境商船。
美国国防部《2024北极战略》直言:“失去格陵兰,等于让出北极咽喉。”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地缘安全。
该岛距莫斯科仅3500公里,美军在此部署的X波段雷达可追踪俄90%的洲际导弹,预警时间延长8分钟。
随着北约东扩至芬兰,格陵兰与阿拉斯加、挪威构成对俄“北极包围圈”铁三角。
普京指出,美国在二战期间就企图将格陵兰变为“永不沉没的航母”,如今不过是重启“1946年杜鲁门购岛计划”。

霸权逻辑的现实碰壁
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战略遭遇三重反制。
首先是格陵兰人的觉醒反抗:98%居民反对“脱丹入美”,自治政府总理尼尔森直言“我们不是待售商品”,反美示威规模创历史之最。

丹麦的强硬立场更令美国难堪——外长拉斯穆森痛批万斯言论“完全背离盟友互信”,哥本哈根宣布将格陵兰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2.5%,并在努克港部署新型反舰导弹系统。
国际规则体系也在制约美国野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北极资源开发需沿岸国协商,而格陵兰作为丹麦自治领,其2019年《资源主权法》规定外资矿业持股不得超过49%。
这直接卡住美国稀土公司咽喉——澳大利亚格林布什矿业虽获白宫支持,却因股权限制被迫放弃卡纳基特稀土矿开发。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战略透支。
为威慑俄罗斯,美军在格陵兰维持每年23亿美元的军事开支,但基地80%补给依赖丹麦空运,单升航空燃油成本高达8美元。
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承认:“若丹麦切断补给线,皮图菲克基地撑不过30天。”
这种脆弱性在2024年北约“极地风暴”军演中暴露无遗——模拟对抗中,俄军电子战部队仅用6小时便瘫痪美军北极指挥系统。
所以美国的格陵兰冒险,本质上是旧殖民思维的垂死挣扎。

从1867年国务卿西沃德的“购岛备忘录”,到特朗普的“唐罗主义”,华盛顿始终将北极视为“无主之地”。
这种霸权逻辑在21世纪注定失败。
中国与丹麦签署的《北极科研合作协定》已吸引12国参与,华为承建的格陵兰5G网络覆盖率达85%;
俄罗斯主导的北极理事会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限制军事化开发。
可以说历史正在重写北极规则:当万斯在美军基地推销“安全保护伞”时,格陵兰渔民正通过中国电商平台将鳕鱼直供上海餐桌;

当特朗普叫嚣“必须拥有格陵兰”时,丹麦科技大学联合中俄启动了全球首个北极可再生能源项目。
正如格陵兰反美示威者高举的标语所示:“北极属于全人类,而非某个帝国的战利品。”
这场持续160年的地缘博弈终将证明:尊重与合作,才是打开极地未来的唯一钥匙。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万斯登格陵兰岛 小镇居民:我们的岛不是谁都能买》人民日报
《美副总统“劝降”格陵兰岛 特朗普:必须拿下》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