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云真人:道人的“心”,当如云、风、山、水、天、地、虚空!

中华神秘文化 2020-08-01 20:35:14

说到修养与修行,在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都非常重视“修心”。

金元之际,由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内炼心性学说。

王重阳之下,马钰、丘处机等都是全真心学的大师。其中,以郝大通为先导、以王志谨为代表的全真盘山派,援儒学、禅宗入道,尤其重视“修心”。

王志谨,号栖云子,师从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郝大通仙逝后,追随丘处机北游燕蓟,修道于盘山西涧。期间开门授徒,讲道论玄,前来参问者络绎不绝,一时玄风大振,世称栖云真人。

作为全真道第三代弟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志谨的主要贡献之一,便体现在对全真心学的创造性发展上。

盘山派特别重视“心”在心性修炼中的作用,倡导以炼心为本,通过心性修炼,荡涤邪心,明悟本心。

那么,何谓“本心”呢?

本心又被称为“真心”、“心之体”等。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分别用云、风、山、水、天、地、虚空等七种自然物,从七个方面来表征、阐述了这个“本心”:

1.以“云”这一飘然无碍的物相,来象征心体的无滞无住、自在圆融:

“且如云之出山,无心往来,飘飘自在,境上物上,挂他不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2.以“风”之来去无踪,象征心体的微妙玄通,捕之不见,放之无形:

“又如风之鼓动,吹嘘万物,忽往忽来,略无凝滞,不留影踪,草木丛林碍他不住,划然过去,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3.以雄伟的“大山”,来表征心体的静定状态。此时,心体就如大山一样沉静恒定,任何东西都无法搅扰:

“又如大山,巍巍峨峨,稳稳当当,不摇不动,一切物来,触发不得,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4.以“水”的澄湛来表征心体的本真,以江海容纳百川,来比喻心体的包容性,不即于物,不离于物:

“又如水之为物,性柔就下,利益群品,不与物竞,随方就圆,本性澄湛,至于积成江海,容纳百川,不分彼此,鱼鳖虾蟹尽数包容,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5.以“天”的清、利,来表征心体的澄湛、包容和慈悲:

“又如天之在上,其体常清,清而能容,无所不覆,于彼万有,利而不害,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6.以“大地”的宁静寂然,负载万物,无偏无私,表征心体的宁静澄明,至正至公:

“又如大地之宁,寂然不动,负荷万物,无党无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7.最后,以“虚空”来比喻心体,总论心体的基本特征:

“又如虚空广大,无有边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有识无情,天盖地载,包而不辨,非动非静,不有不无,不即万事,不离万事,有天之清,有地之静,有日月之明,有万物之变化,虚空一如也,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总之,简单来说,《盘山语录》是用云和风来比喻心体的无碍圆融;以水和天来表征心体的澄湛包容;以山和地来象征心体的宁静安然;

最后,用虚空作结,以不有不无,不即万事,不离万事的“空”的状态,点出了心体的最深层意涵!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