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发战争财。过去三年里的俄乌冲突中是如此,如今在最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中,印度也想这么做。
我们也知道,前不久特朗普喊停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放弃“一对多”策略,试图联手70多国围堵孤立中国。当下,这“受惠”的70多国也开始争相和美方展开了谈判,其中就包括印度。
而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印度和美方谈判,目的不是要寻求美方豁免,而是要挖中国墙角。
(印度总理莫迪)
据印度媒体表示,印度将在接下来和美方的谈判中,寻求和美方签署一份贸易协定,在此框架内,印度将支持本国公司拓展美国市场,同时也要挖掘和吸引那些有望从中国转出来的美国公司,让他们和印度开展合作。
印方官员表示,当下中美贸易战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产品、玩具和制药等行业的全球供应链,都有望进行重新调整。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印政府决定积极挖掘这些企业同印方合作,未来印度也将为这些美国企业提供支持和激励政策。
我们也知道,过去印度就一直想打造“世界工厂”的名号,莫迪政府也为此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但最终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甚至经过几年努力,印度制造业占比还不增反降了。
当下美国在经贸领域对中国展开围堵,也是想要让制造业回流,但是美国成本比中国要高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受制裁且关税较低的印度,或许对于美企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中方这边必须要防,邻国很有可能就要在中国周边,打造一个“去中国化”的新支点。
(印度制造业)
但是就算在华美企要转移,印方能接得住吗?
要知道,印度制造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大量依赖中国进口中间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的现实。如印度生产的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其芯片、电池、玻璃等关键部件近三分之二来自中国。所以未来即使美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印度仍需进口中国组件进行组装后出口,形成“中国制造—印度组装—美国市场”的迂回链条。这种依赖性,导致印度无法真正实现供应链“去中国化”,反而加深了对中国产业链的捆绑。
再加上印度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存在。工厂常因停电停工,货物运输周期长且成本高昂,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此前就出现过苹果公司为规避美国对印度加征的关税,不得不紧急空运产品赴美,单日延误即造成800万美元损失,这就凸显了印度物流体系的脆弱性。相比之下,中国成熟的基建网络能显著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此外,印度虽然说人口基数庞大,但是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缺口,超过了80%。制造业所需的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加之种姓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割裂,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熟练工人。如印度电子制造业虽吸引富士康等企业建厂,但组装环节仍依赖中国技术人员指导,本土人才难以支撑高端制造需求。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印度政策环境极其不稳定。
别看现在莫迪政府话说得漂亮,只要来印度投资,印方就为其提供各种补贴和激励政策。但印方的这些政策,现在能定,未来就能变,甚至日后还会对外资企业进行针对性打压,毕竟中国就是典型的“受害者”。
(莫迪和特朗普)
此前,印度以所谓“税务违规”为由没收小米48亿元资产,限制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甚至设立“中国协调中心”监控中企活动,导致外资企业面临合规风险和高昂的隐性成本。
美国商会数据也显示,美企在印投资回报率仅为-2%,远低于中国的11.2%。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下,相信各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政策更稳定的国家。
综合来看,印度制造业的困境本质上是其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综合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所谓的“友岸外包”政策,将印度打造成替代中国的制造中心,但印度在产业链、基建、政策、人才等方面的短板,使其难以脱离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反而形成“越扶持印度,越依赖中国”的悖论。
未来,印度若想真正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得系统性地改善工业基础、降低政策风险,并加强与区域供应链,包括中国的合作,而非片面追求“去中国化”。
当下,中方这边也已经明确表态,中国市场始终将是外资发展和投资的沃土,中方将继续欢迎美企深耕中国市场。
总之,无论到何时,大家都得凭实力说话,毕竟商业世界的规则从来冰冷而公平,市场投票器也只认效率不认口号。所以,印度这个所谓“去中国化”支点,未必能撬得起来。
三锅特征:1.不知自己半斤八两;2.傻逼;3.吹牛
赶紧?美国佬要去印度就赶快去?去晚了就赶不上杀猪盘了。
印度人基建太差了,物流太差了,那港口自动化比中国落后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