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在婚姻中有一次出了轨,他老婆不吵不闹原谅了他,下意识地认为这件事不会触犯老婆的底线,从那之后一再出轨,而他老婆也始终没有表现出愤怒和不满。直到有一天,他老婆突然直接和他提出了离婚。如今虽然已经分开,但是方明还是一直想要和前妻复婚。如果当初老婆在他第一次出轨后就跟他摊牌表明态度,他之后是不会再出轨的,正是由于不清楚老婆的底线在哪里,最终导致了离婚。
第一次的出轨行为已经触犯了女人的底线,而女人选择不吵不闹原谅他,内心是希望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让男人知错就改不要再犯。但是由于女人过度容忍的表现并没有及时将底线明确表达出来,男人完全不清楚已触及了女人的底线,产生侥幸心理继续试探,从而再次犯错。
要相信失去的、付出的一定会通过某些方式得到回报。而“宽恕型、一报还一报”,就是一剂良方。(注意:“宽恕型一报还一报”其实是“你第一次欺负我,我依然对你好,你欺负我两次我才收拾你。”你是一个有原则,但同时也是有肚量和底气原谅对方偶尔犯错的人。)不要指望男人能完全读懂女人的心思,该表明底线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提出来。
《非诚勿扰》上曾有一个红人,她的微博这样写到:“我不聪明,最讨厌被骗,那是我的底线,每个人的底线都不一样,被骗让我有挫败感,所以我选择远离爱说谎的人,大家做人原则不同而已。”这是一位很有原则、很有要求的女人。可是之后她又发了两条微博说:“我之前就告诉过他,我最讨厌别人骗我,他也答应不骗我,结果半年来一直在骗,我生活在一串谎言中,后来被我拆穿后他答应再也不骗人了,结果他还是又骗了,这种屡教不改反复踩我底线的行为真的无法容忍。”“其实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他虽然答应了再也不对我撒谎,但是并不甘心,所以不断地尝试我的底线在哪里,已经用了撒谎看会不会被发现,文字游戏等行为来试探我的反应,可惜他低估了我的执着度和对谎言的容忍度。我的耐心有限,已经警告他停止博弈行为,再博弈就真的没耐心陪他玩了。"
这就是她所谓的底线?交往前,她已经明确告知对方自己的底线是欺骗。可交往中,男方有欺骗行为,她拆穿后原谅了对方,关键是还反复出现了多次,能一而再、再而三原谅的那还叫底线吗?俩人不是一直玩儿得挺起劲的吗?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其著作《合作的进化》中,扩展了“囚徒困境”的假设,并称其为“重复的囚徒困境”。在这个博弈中,参与者必须反复地选择与他们的利益彼此相关的策略,并且记住他们之前的对抗。阿克塞尔罗德发现,当这些对抗被每个选择不同策略的参与者一再重复很长时间之后,从利己的角度判断,最终“贪婪”策略趋于减少,而比较“利他”策略被更多地采用。他用这个博弈说明,通过自然选择,利他的行为机制可能会从最初的自私机制进化而来。
阿克塞尔罗德得出的结论是,自私的个人为了其自私的利益会趋向友善、宽恕和不嫉妒。
什么是底线?所谓底线和“不能接受、无法容忍”是一个意思。当男人做出了你接受不了、触犯你底线的事情的时候,你提出要求,他必须改,若不改,你就一定马上主动和他分手。哪些口口声声地说“接受不了",实际是虽然不想接受,但是迫于现实又不得不接受,然后又矫情地咆哮接受不了。
因此,一旦男人犯了错,你表示不能接受,声称是触犯了自己的底线,但仍然留在他身边没有离开的话,那这就是混淆了自己的底线,践踏自己的底线,继而降低了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中有两种情况,容易导致女人的底线模糊不清。一种是过度容忍。一种是过分严苛,也就是底线特别高。大事小事都可能触犯她的底线。而这种底线往往都是“伪底线”,说说而已。
这里还涉及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他用小白鼠做了一项经典实验,把小白鼠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小白鼠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小白鼠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无可奈何、听任摆布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正因为这个心理机制在作祟,如果一个男人犯的大错小错都被女人控诉为触犯了她的底线,男人就会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女人真正的底线,从而可能将错就错、知错犯错。因此,对于男人不同程度的错误,一定要区别对待,犯什么样的错就给予相应的惩罚。底线清晰,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视若无睹。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天平,对利弊的衡量精确到无法想象。一个人过分地向他人索取或者过分地给予他人,都会造成心理天平的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