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囚徒思维”,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寻凝的情感 2024-12-27 09:54:37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是企业家王兴说过的一句话。

思考就是在打开和活跃自己的思维,而逃避思考,思维就只能像一个干瘪的气球,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改善。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举步维艰,并不是环境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的旧思维成了前进路上的桎梏,让我们像囚徒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

囚徒思维,画地为牢

在《理想国》中,有一个深刻的“洞穴隐喻”故事,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故事讲述了一群囚徒被困在一个洞穴中,他们的身体无法移动,背靠着墙壁,眼睛只能注视着面前的墙面。

在墙的背后,有人用类似皮影的物品,制造出一些虚幻的影像,投射到囚徒的视线中。

这使得囚徒们误以为,眼前的影像就是他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

他们一直沉浸在这种虚幻的状态中。

后来,有一个囚徒成功逃脱,透过洞口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

他在洞口兴奋地张望,心中暗自发誓再也不想回到那种虚假的生活,并希望能将同伴们也救出去。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详细地向同伴们描述外面光明的世界时,他们不仅不相信,反而认为他在外面受到了伤害,眼睛被阳光灼伤了。

结果,他们竟然无法再辨认墙上的“影像”,最终将他杀害。

当一个人的思想开始固化,就会变得愚昧。

本在“牢笼”,却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

并认为,谁说出新的景象,谁就是异类。

殊不知,拥有“囚徒思维”的人,人生很难有新的改变。

思想家爱默生曾说:

“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固执。”

人生之中,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生活,因为总有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改变在不经意间出现。

死板的人,常会徘徊在自己的认知里,身陷囚笼,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其实,一个人太固执地坚持旧观念,并不是一种坚持原则的美德,反而是种愚昧的表现。 因为他主动拒绝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未来的路也将会越走越窄。

2

洞察囚徒思维,才能摆脱囚徒困境

每个人都有囚徒思维,但程度不同;

甚至有人发现不了,自己是一个思维囚徒。

有洞察地去发现,有意识地去摆脱,主动求变,才能一点一滴地走出困境,收获新我。

电视剧《山海情》中有一段关于蘑菇销售的情节,细细品味,颇具趣味。

蘑菇种植专家凌教授带领村民们通过种植蘑菇实现致富,然而随着种植农户的增加,蘑菇的价格却被贩子不断压低。

起初,蘑菇的价格为每斤3块5,最终却跌至不足1块钱。

面对不断下滑的价格,村民们都希望能再等一等。

然而,由于大量新鲜蘑菇未能及时销售,开始出现腐烂的情况。

在这种困境中,村民们只想到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将腐烂的蘑菇无奈地扔掉,二是以低价出售给贩子。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村民们都感到心痛不已。

看着当前的收购环境,村民们纷纷摇头叹息,想不出其他的解决方案。

负责带领村民种植的凌教授也陷入了困境。

幸运的是,他从延长蘑菇储存时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冷藏库的建议。

凌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困境的根源,深知解决问题的办法远不止村民们所想的那两种。

他走出了局限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给问题找到答案。

冷藏库建好之后,也给寻找新的销售渠道提供了时间。

假如把思维比作一个圆,遇到问题时,不是只向内求,而是开始向外看,扩大圆的面积;

那么我们不仅会找到新的思路,还会在人生路途中,拥有逐渐广阔的头脑和见解。 哲学家叔本华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限制住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认死理,肯定是吃力不讨好,还会因此陷入不断的内耗当中。

但很多人身陷其中而不自知,所以能够洞察到自己的“囚徒思维”很关键。

常言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会抽身事外,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

这种能力会变成突破迷雾的一把利剑。

即使环境变幻莫测,保持自己一颗清醒的头脑,引领自己的思维,做自己人生路上的军师,就不怕万险阻隔,也能活出云开和日明。

3

如何摆脱囚徒思维?

“囚徒思维”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我们身陷其中,忘记了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掌握这三点,可以让你不再做思维的囚徒。

拥有“破囚思维”

一个人若是想要摆脱囚徒思维,就需要有“破囚思维”,就是要有打破原有认知的意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一个姑娘的成长故事。

塔拉的父亲是一个极端的大男子主义者,他的信念是“不上学,不就医”,这成为了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和忠诚的标准。

在垃圾堆中长大的塔拉,耳边常常回响着起重机的轰鸣,周围的环境毫无美感,她曾认为自己的人生就该如此。

然而,离家求学的哥哥给了她巨大的震撼,从他身上,塔拉意识到自己也有机会改变命运。

在哥哥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下,塔拉开始逐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努力理清思绪,去探索更广阔的新天地。

最终,在书的结尾,塔拉从一个普通女孩蜕变为哈佛大学的优秀学生。

从塔拉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

只有相信自己能改变,思维能做到转变的人,他的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

季羡林曾说:

“一个人年纪变大了,最怕思想僵化。”

思想僵化的人固步自封,不再愿意接受新事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与时代脱节。

一个人只要保持求知的欲望,那么他的认知水平就能实现提升,格局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日子自然会越来越顺利。

扩大思维边界

外国作家二志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个故事: 33岁的小职员洪镇洙,穷困潦倒,还背负了一身债,刚调到某公司销售部的时候,什么都不懂。

直到好朋友建议他读书,他糊涂着定下了100天读33本书的计划。

书越读越起劲,洪镇洙甚至在其中找到销售的门道,33本书读完之后,他又计划再读100本专业书。

随着他的不断阅读,知识储备和思维层次都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看待问题和处理工作,都变得全面,在专业领域方面,也从开始的刚入门的小白,变成了行业内的“大佬”。

他也曾表示通过读书,延伸自己的思维之后,对工作和日常事物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角度。 思维打开之后,事业变得开阔很多。

扩大的是思维,但改变的是生活。

正如作家三毛说的一句话: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持续学习的广度。”

把学习当习惯,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自己的思维,摆脱陈旧的思想。

博观方可约取,厚积才能薄发。

不断学习,才能终身受益。

不断复盘、迭代自己的人生 曾几何时,“内卷”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标签。

这意味着竞争与淘汰。

其实,不管在哪种时代,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都是那些不断迭代自己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奋斗者。

作为生产队的队长,他首先在家乡推行了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不仅让村民们吃饱了饭,还使他们的家庭有了剩余的粮食。

随后,他又在县城开始了拉砖的生意。

这项生意在扣除必要的开支后,净赚了两千五百元。

后来,当他意识到市场上砖瓦的需求量大于供给时,他迅速决定在自家的承包土地上亲自开办砖厂。

孙少安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他人生不断进步的体现。

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他逐渐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水平。

当然,在经营砖厂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资金周转的问题,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这个“困境”中进行反思,最终成功地使砖厂恢复了活力。

4

看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努力提升自己,永远比仰望别人有意义。”

在努力中更新自我,更新现有的成绩,推动人生向前发展。

最终终会走出“囚笼”,拥抱新奇又美妙的新世界。

0 阅读:0

寻凝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