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别再来看孙子了!”儿媳尖锐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不知所措。七年,一千多个日夜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决绝的宣判。我,一个56岁的农村母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我来自农村,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武汉,儿子则留在本地工厂工作。七年前,儿子经人介绍与同是农村出身的儿媳小芳结了婚。为了迎接新媳妇,我们特意翻修了老房,盖起了两层小楼,期盼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初识小芳时,她是个腼腆的姑娘,连电动车都不会骑。我带着她逛街、买东西,手把手地教她骑车,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婚后第二年,大孙子出生了,为了照顾儿媳坐月子,我整整陪了她42天,每晚起来换尿布五六次,不敢有丝毫懈怠。两年后,二孙子也出生了,我便担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洗衣做饭,接送上学,尽心尽力地操持着这个家。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了喜悦。
好景不长。有一天,大孙子无意中告诉我,爸爸妈妈想分开住。听到这话,我的心猛地一沉,虽然早有预感,但还是感到一阵难过。为了不让儿子为难,我强颜欢笑地答应了。其实,儿媳的脾气并不好,经常因为一些琐事摔东西、发脾气,我也早已身心俱疲。
农村只有这一处宅基地,为了分开住,我们不得不另寻住处。最终,经人介绍,我们买下了一套7万5的老房子。由于手头拮据,我还向远嫁武汉的女儿借了5万块钱。简单装修后,我们搬出了老房,但仍然承诺会继续帮忙带孩子。
本以为分开住能让彼此的关系缓和一些,没想到,今年儿媳却三次上门闹事。第一次,是因为水管爆裂喷湿了她的衣服,她劈头盖脸地指责我没提前告知;第二次,是因为她故意逗哭孩子,我说了她几句,她便摔门而去;最近的一次,则是因为她打了小孙子,我带孩子出去散心,她竟然把包摔在我脸上,怒斥道:“我们不是一家人,你管不着!”
这三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也让我越来越寒心。最后一次争吵中,她说:“以后别再来看孙子了!”七年来的付出,难道最终的结局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吗?我感到无比委屈和心酸。搬出来是为了家庭和睦,可如今,婆媳关系反而更加紧张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付出和忍让。为了儿子的家庭,我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地照顾着两个孙子。我总是尽力满足儿媳的要求,即使受了委屈也默默忍受。难道,真的是我做错了吗?难道,一味地付出和忍让并不能换来理解和尊重吗?
回忆起儿媳刚嫁过来的时候,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来,我教你骑电动车。”我扶着她,耐心地教她。“谢谢妈。”那时的她,还会亲切地叫我一声“妈”。大孙子出生后,我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儿媳,你好好休息,孩子我来带。”连续42天,我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他们母子。
如今,一切都变了。儿媳不再叫我“妈”,言语间也充满了敌意。我理解两代人之间存在差异,育儿观念上也难免会有分歧。但难道,这些差异就无法弥合吗?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陌路人吗?
我常常想起和孙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会甜甜地叫我奶奶,会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会在我怀里撒娇。如今,我却连见他们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女儿打来电话安慰我,劝我放下,也劝我去武汉住一段时间散散心。但我放不下对孙子们的牵挂,也放不下对这个家的眷恋。
我现在每天去广场跳跳舞,和姐妹们聊聊天,努力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生活还要继续,我也要学着为自己而活。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婆媳关系确实是一道难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经营。一味的付出和忍让并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沟通和理解才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或许,当儿媳也成为婆婆的那一天,她才能真正理解我的心情。
这段七年带孙的经历,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付出,也有委屈。我依然期盼着有一天,我们能够冰释前嫌,重新回到从前。毕竟,家和万事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您觉得,我还能和儿媳重归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