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梨白看看有哪个小伙伴和我一样只要是一到中秋节就想起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呢?
这首闻名千年的中秋诗词是苏轼在熙宁九年时因变法被贬于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上所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朋友们通宵畅饮的同时,苏轼也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子由”,于是就有了那一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到这个词还想到了一个小故事,说元丰七年的时候,东京开封突然又开始传唱这首词。宋神宗问内侍外头最近都有什么流行歌曲啊,不,流行词作啊,内侍就呈上了这一首。
当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宋神宗说到,“苏轼终是爱君”,于是苏轼就被量移汝州,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了个啥都不是的团练副使后第一次工作变动。
所以,看吧,小伙伴们,知识改变命运啊!当然苏轼的命运也没那么幸运了。。。

既然说到黄州了,就不得不说说苏轼在中秋夜写的那首《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了。
嗯,大家没看错,又是和弟弟苏辙之间的诗词唱和,毕竟苏轼是个“弟宝男”,还曾写出过“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苏辙于苏轼而言,是弟弟也是知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诗词是一首写所怀的诗词,比下面一首同样是和弟弟苏辙唱和的《中秋见月和子由》要悲观的多。

这也好了解,毕竟苏轼闹出来的“乌台诗案”轰动朝野,当时被宋仁宗称作为子孙后代所寻太平宰相的苏轼是戴着枷锁到的开封,那肯定是“世事一场大梦”。
后来尽管宋神宗饶他一死,但是在黄州做团练副使的苏轼看不到未来,只能拿着酒杯凄然看向北方,无人与他赏月共孤光。
但其实古代的官员即使被贬也都是有忠君爱国之心的,从苏轼看着北方这一举动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之心。

《中秋见月和子由》同样是和弟弟苏辙相唱和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欣赏。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诗十四联二十八句绝对算是中秋诗作中的长篇,从“明月未出”写到了“堂前月色”,是和弟弟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一诗。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让梨白产生了读梨李白诗词的错觉,其中洒脱豪迈之情扑面而来,不可谓不气势堪壮。
且我们从这首诗词中还能一窥宋朝中秋节的盛景,比如“千灯夜作鱼龙变”,再比如“低昂赴节随歌板”,中秋作为宋朝的三大节之一,快乐加倍,通宵达旦,中秋的盛况大家自行想象。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这句有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意思,虽然此事古都难全,但都在此消彼长定数之中,还是喝酒快乐就好。
“南都从事”这里指的是苏辙,是苏轼回复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一诗中“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苏轼开导弟弟不要因为身外事影响心情,能够对着月亮题诗的又有几个人呢?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明天太阳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明天来说就是一场梦,抓住眼前,快乐就好。
苏轼的洒脱和乐观在宋朝是绝无仅有的,他也有不甘、发牢骚的时候,但是很快就会自我疗愈,这一点大家都要和东坡学习啊。

说完东坡的乐观和他的宝贝弟弟自由,我们再来说说苏轼那张管不住且到处伸张正义的嘴,看看这张嘴在八月十五做了啥?
《岁时广记》《中秋上》中记载了一条“讽水利”,单看这名,梨白还有些不解,八月十五前后观海潮,咋还讽刺起“豆腐渣工程”了呢?
然后仔细一看,谁这么“大胆”呢?嗯,还真是咱们的苏轼,这事儿记录在了《乌台诗话》中。
说自熙宁变法之后,苏轼被贬的第一站是杭州,任杭州通判。熙宁六年,他于八月十五日观海潮,作诗五首,写在了本州的安济亭。

这里咱们说一下,观潮,特别是观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是中秋盛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武林旧事》)
钱塘江大潮是因为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又碰上了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才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潮涌。
观潮,特别是观钱塘江大潮历史悠久,自汉代起就已经有了记载,到后面魏晋南北朝、唐宋就已经蔚然成风了。
观钱塘街大潮最好的时间就是在八月十八左右,一直可以持续到八月二十。

这事儿梨白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嗯哼,咱也去看过,在海宁看的,确实壮观,杨万里不还说过,“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浪来了真如千军万马在奔腾,小伙伴们有机会也可以到杭州或者嘉兴的海宁一带观潮。
好,咱们说回苏轼,一起来看看他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前三首就是正常的观潮,梨白最喜欢“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苏轼将人生比作江水浪潮起起落落,早晚有如沧海波涛那样成为白头浪人,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苏轼这个人对于宗教、哲学都有自己的看法,且非常通透,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当然这也是他人性“光辉”的一点,如果东坡也迎合了别人,那可能就不是东坡了。
这两句之后苏轼就开始“嘲讽”了,“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啥意思呢?“轼谓主上好兴水利,不知利少害多”,不知道养活了多少贪官污吏,苏轼觉得朝廷水利难成也。

这首诗写于乌台诗案前,被记录在了《乌台诗话》中,不知道影响了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案发时,有没有人拿着这首诗词说事儿呢。
苏轼的中秋不光有弟弟子由,有美酒,有所怀,有诗词,有观潮,还有月饼和桂花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还有“天台桂子为谁香”,这一句不知道是不是在向他的偶像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天台桂子落纷纷”致敬。
这篇小文是台风天在家看到《岁时广记》《中秋》一篇时发现好几个条目下面都有苏轼,就想写一篇苏轼和中秋的小文,写得有点杂,大家就作消遣吧。

最后,祝愿小伙伴们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健康、快乐,一年更似一年!
(文中所有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岁时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