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特朗普关税贸易战,给中国加上天的关税,最后关税却豁免了

冷谈哥 2025-04-13 04:26:55

为何说美国给中国拼命加高关税,大打贸易战,却是打了个寂寞!特别是美国竟然悄悄的对消费电子产业链产品、AI服务器产业链产品全部都关税豁免了。

我们先梳理一下2025年中美关税战的来回交手过程:

2025年关税战升级

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T86清关政策(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

2月4日:我国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

3月3日: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将中国输美商品的额外关税从10%上调至20%,部分商品综合税率超40%。

3月4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3月12日: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关税措施正式生效,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其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

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4月8日:美国加码至84%,中国次日跟进。

4月10日:美国税率提至125%,中国同步调整至125%。

4月11日:美国税率最后提至145%,中国宣布不再和美国玩关税数字游戏了。

美国特朗普政府悍然对全球开启全面关税贸易战,面对中国的直接硬刚,美国特朗普政府现在给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关税加到了史诗级的145%这个高度!懂得经济常识的都知道,面对这种高达145%的关税,根本就是彻底的经济脱钩行为,基于商业逻辑是不可能会有真实的贸易存在的。但是神奇的是,4月11日当天在宣布了最新关税145%数值后,过了几个小时,美国政府却偷偷开了关税豁免的后门,把和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大头部份内容加入了关税豁免清单。

就在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11日晚10点36分,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发布关税更新指南。该指南宣布,根据特朗普总统当日签署的备忘录《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命令(经修订)例外条款的澄清说明》,对归入《美国统一关税表》(HTSUS)下述税目项下的所有产品,免除 14257 号行政命令之下的“对等关税”。

这意味着,对原产于中国的以下商品不再征收145%的“对等关税”。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公布的20项关税豁免编码以及对应商品如下:

HTSUS8471,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如计算机(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等)、平板电脑、存储设备、计算机组件等。

HTSUS8473.30,为计算机零件及附件(专用于或主要用于8471项下设备),如硬盘驱动器、内存、机箱等。

HTSUS8486,为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其零件,如晶圆加工设备(如光刻机、蚀刻机)、半导体封装设备、测试设备等。

HTSUS8517.13.00,为智能手机。

HTSUS8517.62.00,为数据接收、转换、传输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

HTSUS8523.51.00,为固态存储设备(SSD),即基于半导体闪存(NAND Flash)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的数据存储设备。

HTSUS8524,为平板显示模组(不论是否装有触摸屏),如液晶屏。

HTSUS8528.52.00,为8471项下设备的专用显示器。

HTSUS8541.10.00,为二极管(光敏或发光二极管除外),包括整流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等。

HTSUS8541.21.00,为耗散功率<1W,常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小功率晶体管。

HTSUS8541.29.00,为耗散功率≥1W,常用于工业或电力设备大功率晶体管。

HTSUS8541.30.00,为晶闸管、双向可控硅等半导体开关器件。

HTSUS8541.49.10,为其他二极管。

HTSUS8541.49.70,为晶体管。

HTSUS8541.49.80,为光电耦合隔离器。

HTSUS8541.49.95,为其他未列名的半导体设备。

HTSUS8541.51.00,为半导体传感器。

HTSUS8541.59.00,为其他半导体器件。

HTSUS8541.90.00,为半导体器件零件。

HTSUS8542,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总金额为5246亿美元。

再看一下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类别分布情况:

机电产品

占比:41.45%,是出口的主要产品品类。

主要产品:

智能手机:出口金额2502亿元,占比6.70%。

笔记本电脑:出口金额1799亿元,占比4.82%。

通讯/音像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金额2092亿元,占比5.60%。

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金额976亿元,占比2.61%。

蓄电池:出口金额1165亿元,占比3.12%。

很明显,这次美国人偷偷增加的关税豁免清单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中国2024年出口美国总金额的半壁江山,几乎覆盖了中国对美出口所有的机电产品主要产品。

美国此次对包括中国 20 项高科技产品的关税豁免,本质上是一场 “战略收缩” 与 “战术妥协” 的混合体。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暴露了美国在供应链控制上的深层矛盾,更揭示了其在技术竞争中的战略误判。以下从五个维度解析这一政策的内在逻辑与长远影响:

一、供应链深度绑定:美国企业的 “生死线”

消费电子的 “中国心脏”

中国占据全球消费电子制造的 60% 以上,iPhone 的摄像头模组、显示屏等核心部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即便苹果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其供应链仍需从中国进口零部件。若对消费电子加征关税,不仅推高本土企业成本,还可能导致三星、LG 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 “美国成分≥20%” 的豁免条款(如芯片、软件占比达标即可免税),变相承认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半导体制造的 “卡脖子” 困境

中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已形成技术壁垒。浪潮、超云等企业占据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 30% 以上份额,其液冷技术、算力密度等指标领先国际。美国若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加征关税,将直接冲击 OpenAI、谷歌等企业的大模型训练进度。例如,英伟达的 GPU 需与中国服务器厂商合作才能实现规模化部署,若供应链中断,美国 AI 产业可能面临 “无米之炊” 的困境。

二、通胀与产业空心化:美国民众的 “价格战”

消费品价格传导效应

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需求刚性。若加征关税,苹果 iPhone 价格可能上涨 30%-50%,这将直接影响美国民众的购买力。2024 年数据显示,美国对华消费电子进口额逆势增长 4.9%,表明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渠道绕过关税,政策实际效果被架空。

产业回流的 “不可能三角”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但面临 “成本 - 效率 - 规模” 的矛盾。以 AI 服务器为例,中国生产一台 AI 服务器的成本比美国低 40%,且供应链响应速度快 3 倍以上。即便美国提供补贴,企业仍需重建产业链,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豁免政策成为美国政府安抚企业的 “权宜之计”。

三、技术竞争的 “双刃剑”:豁免背后的战略妥协

稀土与关键材料的 “博弈”

中国控制全球 80% 的稀土加工产能,而 F-35 战机、特斯拉电池等均依赖中国稀土。美国若对稀土加征关税,将直接威胁其军工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反制,中国已对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迫使美国在豁免清单中保留稀土条目。这种 “以稀土换关税” 的博弈,暴露了美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脆弱性。

AI 技术竞赛的时间窗口

中国在 AI 领域的快速崛起(如 DeepSeek 大模型)迫使美国调整策略。特朗普政府原计划通过 “星际之门” 计划提振美股科技股,但中国技术突破打乱其部署。若对 AI 服务器加征关税,可能延缓美国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因此豁免成为维持竞争力的无奈选择。

四、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的 “以战促和”

内需市场的 “压舱石” 作用

中国通过 “以旧换新” 政策刺激消费电子内需,2024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增长 8.7%,折叠屏手机销量占全球近六成。庞大的内需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 “抗压缓冲带”,即便出口受阻,仍可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一带一路” 与区域合作

中国加速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产业链协同。例如,越南、马来西亚成为中国消费电子零部件的重要中转地,2024 年中国对墨西哥、俄罗斯的电子产品出口额增长超 20%。这种 “化整为零” 的供应链布局,削弱了美国关税的打击力度。

五、国际格局的 “蝴蝶效应”:贸易战的 “灰犀牛”

欧盟与东盟的 “战略摇摆”

欧盟虽暂缓对美反制措施,但明确保留 “报复选项”;东盟则选择中立,避免卷入大国博弈。这种分化表明,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已引发盟友信任危机,其 “全球供应链重构” 计划面临实质性挑战。

全球贸易规则的 “碎片化”

美国滥用关税手段,导致 WTO 争端解决机制瘫痪,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解体风险。中国则通过 RCEP、金砖国家合作等机制,推动 “去美元化” 与 “供应链多元化”,在规则制定权争夺中占据主动。

结语:贸易战的 “死胡同” 与未来启示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本质上是 “政治正确” 与经济现实的冲突产物。其在消费电子和 AI 服务器领域的豁免,揭示了三个深层矛盾:

全球化分工与单边主义的冲突: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使得关税成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工具。

技术竞争与产业依赖的矛盾: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难以抵消其在制造环节的短板。

短期政治利益与长期战略利益的失衡:特朗普政府为选举造势发动贸易战,却牺牲了美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这场贸易战的 “寂寞” 结局,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警示:任何试图通过关税 “脱钩” 的行为,最终都将在市场规律和技术迭代面前碰壁。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定力,为其他国家应对逆全球化浪潮提供了重要参考。

0 阅读:0

冷谈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