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开始将讲述一个新的战史系列——抗战中爆发在山西境内的忻口会战。忻口乃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一场恶战也必然在此爆发……
中国军队的部署忻口向有“晋北锁钥”之称,是内蒙和晋北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北同蒲线与太同(太原至大同)公路穿行其中。此地自古即为军事重地,它位处忻县(今忻州市)的北端,在忻定盆地的西北角,南离忻县50里、北距原平镇30里。这里虽然远没有长城那么险要,但仍是南下太原途中一处便于防守的山口。东侧是五台山,西面是蜿蜒连绵的云中山,两山之间一片河谷。津沱河从崞县之东北淌来,北云中河从西淌来,两者在忻口东北约2里的界河铺汇合东流。北云中河之南有关子、南怀化(亦称河南)、旧练家庄、秦家庄、刘家庄等村,北有下王庄、王家庄、弓家庄、怀化北街、旧河北、池上等村。

在河谷中间还有一条不太高、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山岭。此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如忻定盆地之一堵西墙,名为金山,俗称四十里孤山。山东之村庄由北而南为:界河铺、忻口、张家窑、淤泥村、泉子沟村、部落村……尹口村。山西之村庄为关子村、南怀化村……嘉禾村。山之南北两端俱为北云中河所绕。金山附近有一些原先修筑的、不够标准的国防工事,按军事地理的要求,不是很理想的阵地。但是,这里两面皆山,日军不能像雁门那样两翼包抄,金山则横在河谷中间,还不失为一处阻止日军南下的要隘。
金山之北段,从张家窑的石人梁至界河铺村北,一道约10余里的大山沟——长沟蜿蜒其间,把金山切成两半,形成一条天然的通道和壕堑。与长沟贯通的还有后沟(约10里)、茄子沟、对白沟等许多大小沟岔。金山之西,温村、奇村一带又是一个小盆地。金山西北端为刘家庄,从刘家庄以西到朦腾梁,是一个约20里宽的开阔地。

太原市民为即将奔赴忻口前线的中央军官兵壮行。
自1937年10月初起,各路抗日大军日夜兼程地赶往忻口附近。刚从内长城防线撤下来的部队(第71师、独3旅、独8旅、第17军、第72师、第35军之第211、218两旅、第15军),由五台开往忻县附近的奇村镇、前后播明、西冯城、白村、高城、部落镇等地集结。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率领的4个半师(第9军之第54师、第14军之第10、83两师、第85师、独立第5旅和炮5团),也由石家庄经正太路向太原输送、随即转赴忻县附近。
上述部队中,最先赶到忻口附近布防的,是郝梦龄将军率领的第9军。当时,该军仅辖第54师。第54师辖第161旅和第162旅。第161旅辖第321团和322团。第162旅辖第323团和第324团,全师共约1万人左右。
第9军于10月2日夜乘正太路窄轨火车到太原,随即迅速开赴忻口占领阵地,以掩护第14集团军的展开。10月4日夜,第9军军长郝梦龄同第54师师长刘家麒率军师部和各独立营、分乘两列火车,由太原到达忻口。5日天微明,即按图上研究的防御部署亲自到现地视察。下午乘马到忻口北之下王庄,将此处定为师前进阵地,在这以北4华里的唐林岗为师炮兵阻敌第一火力地带。

进入忻口前线的中央军部队。
随后,第14集团军各部分别赶往以下位置集结:第85师于忻县以南附近:第14军(第10、83师)于关城镇东西地区;独5旅于黄寨附近。这期间,从内长城防线撤下来的各部队也纷纷进入指定位置集结。这样,第二战区作出进一步的调整部署:将中央军担任的25至30公里的正面防线再划分为3个作战地区,将中央军区分为3个兵团,分别防守3个作战地区。并令傅作义率总预备军加人中央军作战。根据阎锡山和卫立煌商定的忻口作战方针,又鉴于卫立煌所部系中央军,编制大,装备好,战斗力较强,阎锡山将忻口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卫立煌,建立了前敌指挥部。具体部署如下:
(一)右地区:东起龙王堂,西到界河铺,其间的南郭下、东西荣华、东西南贾为主要作战区域。右翼兵团负责本地区作战。
(二)中央地区:东起界河铺,西至新练庄,其中下王庄、弓家庄、旧河北等村与北云中河南的界河铺、关子(官庄)、南怀化(河南)为主要作战地域。中央兵团负责本地区作战。
(三)左地区:东自新练庄,西至南峪,其中大白水、膝腾、南峪等村为主要作战地域。左翼兵团负责本地区作战。

卫立煌
当时,在忻县附近集结的部队虽多,但第71师、第72师、独3旅、独8旅、第84师等部队,在内长城线防御战中伤亡较大。鉴于这种情况,卫立煌将这些部队配置于忻口防线的后方,同时将生力军第9军、第14军(辖第10的第一线,分别作为中央兵团、左翼兵团和右翼兵团。
中央兵团最初辖第9军、炮兵第23团及第26团之一营、战防炮营和装甲车2队,由第9军军长郝梦龄任指挥官,指挥部设在忻口西北高地后沟战备窑洞内。早在忻口战役的前3年,即1934年、当时的政府就在忻口村北的后沟(陈长捷等的亲历记把“后沟”错写成“红沟”)及沟外的西崖下动工修筑战备窑洞,一直修到抗战爆发前,才算竣工。总共修成窑洞47孔。这些窑洞全用石块砌成,既深且宽,是极好的战备用窑,最大的窑洞深20余米,宽在3米以上,高约4米。除用作中央兵团指挥部的3个窑洞外,其余窑洞多作军火库和马厩之用。
第9军的阵地编成和兵力部署是:第161旅旅长孔繁瀛率领第321团(团长王香)和第162旅第324团第1营(营长张清滨)防守
、83师)、第85师以及在内长城线防御战中伤亡较小的第15军配置在忻口防线的第一线,分别作为中央兵团、左翼兵团和右翼兵团。
中央兵团最初辖第9军、炮兵第23团及第26团之一营、战防炮营和装甲车2队,由第9军军长郝梦龄任指挥官,指挥部设在忻口西北高地后沟战备窑洞内。早在忻口战役的前3年,即1934年,当时的政府就在忻口村北的后沟(陈长捷等的亲历记把“后沟”错写成“红沟”)及沟外的西崖下动工修筑战备窑洞,一直修到抗战爆发前,才算竣工。总共修成窑洞47孔。这些窑洞全用石块砌成,既深且宽、是极好的战备用窑,最大的窑洞深20余米,宽在3米以上,高约4米。除用作中央兵团指挥部的3个窑洞外,其余窑洞多作军火库和马厩之用。
第9军的阵地编成和兵力部署是:第161旅旅长孔繁瀛率领第321团(团长王香)和第162旅第324团第1营(营长张清滨)防守师前进阵地下王庄(在下王庄还有第35军第218旅第436团王建业营),无命令不准脱离半步。第162旅第323团配属战防炮一连,占领忻口东北侧,右接滤沱河东岸灵山之第15军阵地,并与之联系,左接公路桥约400米处的第324团阵地,为右地区队,火力严密封锁两个桥梁。第161旅第324团(欠1个营)右接第323团,左沿河岸到南怀化东约600米处为中央地区队。第161旅第322团右接第324团经河南岸南怀化及河北岸东西长约200米的高地固守起来,作师的依托,为左地区队,左与即将展开的第10师以火力联系,配属山炮一排,由刘家麒师长直接指挥(刘师长当过炮兵旅长)。这样,便形成阵地宽广、兵力薄弱的态势。
左翼兵团最初辖第14军(辖第10、83师)、第85师、炮兵第27团以及战车防御炮营一部,驻防大白水、盟腾村、南峪一带,由第14军军长李默庵任指挥官,指挥所设在沙洼村。其兵力部署如下:第一线摆两个师,第10师在右(大白水正面),第85师在左(朦腾村亘大白水西侧),第83师分散控制于朦腾村附近,为第14军预备队。炮兵主力置于大白水东南之东西胡林,一部在朦腾村东南。
右翼兵团最初辖第15军(辖第64、65师),由第15军军长刘茂恩任指挥官,指挥部设在受禄村。第15军于10月初奉令由凌云口转进,占领界河铺以东一带高地。界河铺以东高地为东西走向,并逐渐向东北延伸,中间偏西有一制高点叫灵山。第15军的配备是:第64师在左,第65师在右、灵山在第64师防区。
日军的部署10月3日,第5师团主力从大营镇出发,6日在代县附近集结,准备攻占太原。此时,预定由板垣中将指挥的部队如下:
(一)原隶属、配属第5师团的部队:第5师团步兵第11、21、42联队的各3个步兵大队,野炮兵第5联队的野炮3个大队(野炮36门)、轻榴1个大队(100毫米轻榴弹炮12门),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的1个大队(山炮12门)。
(二)关东军新配属给第5师团的部队:
步兵第16联队的3个步兵大队,步兵第30联队的2个步兵大队,堤支队的1个步兵大队、大泉支队的1个步兵大队,野炮兵第2联队的野炮1个大队(野炮8门)、轻榴1个大队(100毫米轻榴弹炮8门),独立山炮兵第12联队的3个中队(山炮9门),野战重炮兵第9联队的l个大队( 150毫米榴弹炮6门),临时重炮兵中队的1个中队( 150毫米加农炮2门)。

战役前夕日军了解到的守军状况图。
上述部队中,步兵第11联队还在追赶师团主力的途中,尚未到来;步兵第21联队第3大队、步兵第42联队第2大队和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很大,战力大减,尚未得到补充;关东军配属部队的状况则更糟,其7个步兵大队均为平时编制,大多也经过了连续的战斗损耗,许多大队的兵员数仅为第5师团各大队的三分之一。据此,板垣师团长决定将步兵第21旅团作为主攻部队,混成第15旅团作为策应部队。
在代县期间,日军对中国军队以后的动向进行了研究。他们判断,接下来中国军队会在忻口镇至太原之间组织抵抗,竭尽全力阻止日军攻占太原。然而,对于中国军队的防御重心在哪里,关东军和第5师团产生了争议。前者认为,中国军队会在忻口镇组织长期抵抗。后者却认为,当然应该首先攻击忻口镇附近,但从地形上看、忻口镇附近不能长期抵抗,应准备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关城镇(在忻县南方)以南。毫无疑问,关东军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第5师团的主张却占了上风,这给日军以后的作战带来一定的影响。
10月9日,步兵第21旅团派出几个侦察组,侦察了忻口镇附近的中国军队阵地。三浦旅团长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向板垣提出建议,“应将师团的进攻重点放在忻口镇西侧高地”。日军所指的“忻口镇西侧高地”,正是前面提到的金山。如果日军控制了金山,就能掌控整个中央地区。因此,板垣同意了三浦的建议,立即指示西村参谋长制订详细的进攻计划。
10月10日,第5师团的各队从代县出发,向忻口镇前进。当日下午,第5师团司令部抵达嶂县,步兵第21旅团司令部抵达北贾村,步兵第21联队抵达五家店附近集结,步兵第42联队抵达武彦村附近集结,步兵第21旅团其余部队抵达田家庄附近集结。这时,混成第15旅团(包含大泉支队)仍未攻下原平镇,步兵第11联队主力也尚未到来。尽管如此,第5师团长板垣还是于当日下午4时下达了“太作命甲第8号”命令(概要):
1.忻口镇附近之敌正在增强阵地。
2.兵团预定13日拂晓攻击忻口镇附近的敌阵地。
3.篠原部队〔混成第15旅团)在扫荡原平镇后,向永兴村、南三泉及北三泉附近之间地区前进,准备攻击刘家庄以西之敌。
4.三浦部队(步兵第21旅团)明11日早晨从宿营地出发,向平地泉、桃园村、小库狄及小河上附近的地区前进,准备攻击陈家堡、界河铺之间的敌人。
5.筷原、三浦两部队的作战地境如下(线上属葆原部队)∶下小原平―石河―新练家庄一1520高地―秦池―廿里铺一线。
6.堤部队集结于下小原平及柳巷村附近。
7.武田部队(野炮兵第5联队)明11日早晨从宿营地出发,向原平镇、武彦村之间的地区前进,准备协力三浦部队的攻击。临时重炮兵中队的部署如故。另外还部署长岐野重大队在原平镇附近。
日军起草进攻计划时,本来预定10月12日开始进攻忻口,但是混成第15旅团迟迟不能占领原平镇,12日实施攻击非常困难。因此,日军决定延期1天,即13日开始攻击(11日各队到达准备位置,12日完成进攻准备,13日拂晓开始攻击。)。另外,板垣师团长预想到混成第15旅团不能及时进入攻击准备位置,于是又命令堤支队先行前往永兴村西南方高地占领阵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