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产业链成熟与成本持续下行,SiC有望解锁更多复杂严苛场景应用。
今日,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产品总经理彭建华在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论坛中发表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他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的上车情况展开讨论。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继续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增长点。
彭建华表示,可以看到,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远超过此前市场预测,2025年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年,也会是汽车芯片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年。
其中SiC便是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从近日的市场数据可以了解到,如今SiC市场正在保持高速增长,但产能建设正严重供大于求。不过,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发生由西向东的迁移,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的格局即将重塑。
根据乘联会等机构数据,去年上半年中国合计零售乘用车984.1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11.1万辆,由此计算,上半年中国SiC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分别为10.92%、26.14%。
不过SiC价格正在经历严重的下滑。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底,国内6英寸SiC MOS衬底价格已降至2500-2800元人民币,全年降幅超过40%,接近成本线。
在价格大幅下滑的背景之下,全SiC方案竞争力大增,ALL SiC已是必选项。初步分析显示,在IGBT+SiC方案下,若模块成本增加10%~30%,电驱系统的成本将增加15%~20%。而在全SiC方案下,若模块成本增加20%~40%,电驱系统成本增加约0%~20%。
艰难的外部环境正在对SiC公司发起更为严峻的挑战。
车规级SiC功率器件制造工艺难点包括:
钝化保护:饨化层需致密无针孔,在TC、RB、GB等可靠性测试后易开裂,难稳定保护终端与管芯。
栅氧制备:栅氧制备工艺决定了器件沟道迁移率,对器件性能和可靠性影响很大。
化镀工艺:Bare Die应用到模块的关键技术,化镀与芯片制造工艺须完全兼容,并良损率有效降低。
欧姆接触:欧姆接触质量,直接影响器件的工作性能和高温可靠性。
彭建华表示,当前的环境需要国产厂商布局先进的产品/技术、需要自有Fab/产能规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还需要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方正微作为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IDM企业,当前有两个Fab。Fab1当前已实现SiC产能9000片/月(6英寸),2024年底产能达到约1.4万片/月,2025年将具备16.8万片/年车规SiC MOS生产能力,GaN当前产能4000片/月。Fab2的8英寸SiC生产线于2024年底通线,长远规划产能6万片/月。
当前,方正微电子系列产品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全场景:1200V 16m/18m/20mΩ应用于主驱逆变控制器,1200V 35m/60m/85mΩ应用于OBC,1200V 60m/85mΩ应用于DC/DC,1200V 60m/85mΩ应用于空调压缩机,1200V 16m/20m/35m/60mΩ应用于充电桩等场景。方正微电子车规1200V SiC MOS产品已经规模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主驱控制器上规模上车。
方正微电子表示,公司车规SiC MOS 1200V全系产品的性能已达到国际当前主流芯片水平。
在演讲中,方正微还宣布车规主驱SiC MOS第二代(G2)1200V/13mΩ@25mm量产发布。新一代SiC产品可媲美当前高端新能源车上应用的国际同行SiC MOS产品,个别指标领先,完全符合新能源汽车应用需求。
SiC 加速上车,这不仅是半导体领域技术革新的关键一步,更是诸多产业迈向高效能、低功耗未来的重要契机。随着产业链成熟与成本持续下行,SiC 有望解锁更多复杂严苛场景应用,从特高压输电到高密度数据中心供电,驱动全球能源与信息基础设施迈向高效、可靠、低碳的新范式,持续赋能科技产业迭代升级,重塑未来技术版图。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