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和事业编,普遍压力大、容易背锅、提拔没希望,又不敢辞职,基本上日子一眼望到头。
想换个活法基本就三条路:要么拼命往上爬,要么想办法调走,要么自己考试跳出去。
第一条路是熬年头等提拔。这条路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能把人磨掉一层皮。

真正能在乡镇混出头的,要么家里有硬关系,要么自己确实有两把刷子。比如我们镇上前年提拔的副镇长,他舅舅在县里当局长,每次考核评优都有人打招呼。还有个选调生是985研究生,刚来两年就搞出个全省推广的扶贫项目,直接被市里要走了。
但像这种有背景或者特别优秀的人,一百个里头也挑不出两三个,大多数人还是苦哈哈,从副股到正股,慢慢熬年限。
普通人想提拔,基本就得靠熬。我认识个老哥在乡镇干了十五年,前年才解决副科待遇。现在四十二岁了,还在四五个乡镇之间来回调,哪个地方缺副职就去顶半年。用他的话说:"咱这就是乡镇的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往哪搬。"最扎心的是,现在乡镇副科岗位越来越少,去年全县八个乡镇合并成四个,直接砍掉一半领导职数。
第二条路是找门路调走。这个比提拔还难,得有关系网兜着。
我们县农业局去年调进来五个人,四个都是县领导打的招呼。有个女同事能调到县妇联,是因为她婆家和妇联主任是二十年的老邻居。当然也有例外,我们镇有个小伙子天天往县委办跑,帮领导写材料不要钱,硬是混了个借调机会,三年后总算把编制转过去了。
第三条路是自己考试考到更高的平台(事业编继续考公、江苏允许在职公务员继续考公)。现在考编的竞争,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够形容。去年省直机关有个岗位,300多人抢一个名额。县城的事业编也不轻松,去年县医院招10个护士,报了800多人。最坑的是现在好多岗位只要应届生,像我们这些在乡镇干了三五年的,能报的岗位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在职备考更是难上加难。白天要应付防汛防火、信访维稳这些破事,晚上回家还得做饭带孩子。
说到底,这些出路就卡在两道坎上:会不会搞关系,能不能下苦功。
有人觉得搞关系丢人,可现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镇上有个人精,每天雷打不动去书记办公室汇报工作,书记老母亲住院他陪了半个月床。去年换届,他果然提了党政办主任。虽然大家背地里都笑话他,但人家确实把副科级解决了。
能力这个东西倒是能练出来。我们县里写材料最厉害的老张,中专毕业的,现在给县委书记写讲话稿。他有个绝活,能把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背下来。办公室抽屉里二十多个笔记本,记满了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有次市长来调研随口说了句"要发展庭院经济",他连夜整出个实施方案,第二天就让领导刮目相看。
最愁人的是那些两头不靠的人。既拉不下脸和领导套近乎,又吃不了学习的苦。

还有人嘴上说要"躺平",心里又酸得冒泡。我们镇老李快五十了还是科员,见人就说"无欲无求",可每次看到同龄人升职加薪,眼睛都能瞪出血来。去年他儿子考公务员,他偷偷给儿子传授经验:"该送礼就得送,该表现就得表现。"儿子反问他:"您当年怎么不这么干?"把他噎得半天说不出话。
要说出路,其实还有第四条——把眼前工作干出彩。我们镇农技站的小刘,专攻大棚种植技术,帮七个村搞起蔬菜合作社。现在周边县市都来取经,县里准备调他去农业局当技术指导。虽然没当上官,但人家到哪都受尊重。用他的话说:"把老百姓饭碗端稳了,比当个虚职副镇长实在。"
说到底,乡镇工作就像种地,不能光盯着天上掉馅饼。
有关系有门路的,早点往上走当然好;没关系的要么下狠心考试,要么把本事练扎实。
最怕高不成低不就,整天怨天尤人混日子。
在乡镇干,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话糙理不糙,这就是乡镇基层最真实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