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背后的真相

良心者言一 2024-03-26 13:02:36

反常背后的真相

朱自清的《背影》是传统名篇,一直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其中,作为从教近30年的语文教师,我也多次教授过这一经典的散文名篇。之前也基本上循规蹈矩地按照大众所理解的那般,将这篇文章的主题解读为父子之爱。今年期中考试过后,再次教学《背影》,对内容虽说烂熟于心了,但还是依照我的教学习惯,再一次认真地将课文加以深入研读。而这一读,我竟有了新的发现,嗅出一股不寻常的味道,觉得一些文字有些隐晦,有些地方更是反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反常的地方,出现在何处。

朱自清在行文将要结束之际,写到了父亲的来信,恰恰是这一封短信有着大大的有违常理之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是怎么写的: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按照一般常理,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相互之间不能面对面的沟通时,大都是报喜不报忧,那么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要给他写这么一封信呢?难道是父亲真的快要不行了,是在与儿子告别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和他的一些学习经历和家庭情况。朱自清写作《背影》的时间是1925年,而父亲朱鸿钧从当时的“大去之期不远”,一直活到了1945年,也就是说从父亲心中说自己有重病到离世又整整地延续了20年!这种反常现象更加激起了我深究的欲望,既然不是行将就亡,那又为何在信中如此言说呢?而且文中反常或者令人疑惑的地方不止此一处,还有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一般说“没有见面”,这里却是“不相见”,究竟是不敢见、不能见、不想见还是不愿见,这明显是一种主动的逃避行为;末尾处的“最近两年的不见”,距离分明不远,朱自清的事务也不是很繁忙,父子俩又为何两年没有见面了呢?还有开头部分提到的“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还了亏空”“祖母死了”这些字句也让人费解,正当中年的父亲为何突然“失业”,“亏空”又是哪里来的?祖母缘何而死,病死的还是老死的?还有本该是已经成年了的朱自清来安慰被失业和丧母双重打击的父亲,文中却是父亲反过来安慰儿子……种种迷雾,需要拨开之后去寻找这封信背后隐藏着的真相。

从两年没有见面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父子间肯定有误解或者有矛盾、有隔阂,那么都有哪些矛盾或者隔阂,导致父子间的关系紧张、对立到如此程度呢?这一探究吓了我一大跳,没想到朱自清与父亲竟然有那么多、那么深的矛盾,有些冲突甚至是极其尖锐的。下面我给大家一一列举、分析。

其一,父亲对朱自清学业的干涉。朱自清开始读书时,新学初兴,所以很感兴趣,可父亲以新学效果不佳,用处不大为由,霸道地把朱自清送到了同乡举人那里像封建时代那般学习诗词和古文。这导致后来朱自清报考北大的时候,数学考了0分的结果,因为他压根就没学过数学!父亲以自己旧文人的顽固和父亲的威权粗暴地扼杀了儿子的兴趣,同时也让儿子成为一时笑谈,倘若不是当时北大办学思想开明,恐怕朱自清此生将错失就读名校的机会。

其二,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早在朱自清刚刚年满14岁周岁那一年,父亲朱鸿钧就十分霸气地给儿子定了一门亲事,而女方是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已经是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已经爆发,新思想已经萌生,朱鸿钧还搞封建的那一套,背着朱自清给正在读书的儿子订了亲。幸好后来结婚后,朱自清与这位夫人相处得尚为融洽、和谐。

其三,不甘寂寞的父亲惹祸端。朱家的家境原本尚为殷实,这样也就为朱鸿钧的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朱鸿钧的官运却也不错,1901年就在扬州府邵伯镇当了个小官,并在随后的仕途上一路高升。等到了民国,朱鸿钧已经做到了徐州的榷运局长,这个职务相当于烟酒专卖局长,是一个十足的肥差。到了徐州任职之后,朱鸿钧来到徐州任上后,不甘寂寞啊,在有了夫人和姨太太的情况下,竟又娶了一房姨太太。虽说已经开始提倡一夫一妻制,但还是存在一夫多妻(妾)的,作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娶个姨太太本非什么大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没跟另一爱吃醋的太太沟通。这下子可翻了天,这位姨太太一听说这个朱鸿钧违背誓言,说的是只爱自己一个,结果刚到徐州就玩了这么一出。于是跑到徐州跟朱鸿钧大闹了一场,一时间满城风雨,这样的花边新闻被媒体及时捕捉。丑事见诸报端之后,上级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结果查出了朱鸿钧有挪用公款的罪过,就这样,朱鸿钧丢了官。

就因为儿子娶姨太太的事,搞得是丢人又丢官,得到消息的母亲(朱自清祖母)怒火攻心,原本无病无灾的祖母竟然被活活气死了。这次事件,父亲不仅丢了祖上的脸,还将对自己疼爱有加、关爱备至的祖母给气死,此时的朱自清心里只有怨恨,恐怕没有丝毫的敬爱了,如果不是因为父子相见是在祖母去世之际,有好多怨言憋着、好多情绪忍着,恐怕朱自清早就冲父亲恶语相向了!这或许也正是不让父亲送自己去车站的原因,他不想看到父亲;这也正是父亲表面上是父亲在安慰儿子,祖母去世了,不要难过,我会想办法解决的。实际上可能父亲是怀着一丝愧疚的,但碍于自己的长辈身份,不愿意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而已!虽然自己要忙于“谋事”,但出于羞愧,以送儿子到车站并费力地去买了橘子这一行动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希冀得到儿子的谅解。

其四,刁难朱自清的妻子。丢官以后的朱鸿钧,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本应该吸取教训,踏实做事。可是作为长辈的自尊,以及对以往作风的维系,他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想要控制这个家庭。他不仅要控制朱自清,让他给家里寄更多的钱,更是要控制儿媳武钟谦。甚至他觉得自己这么倒霉被免了官,就是因为儿媳的原因,是因娶了她才给朱家带来的霉运。要知道这个儿媳也是他自己给儿子挑的啊,却还在处处挑剔、时时刁难,逼得儿媳只好经常往娘家跑,她越往娘家跑,朱鸿钧就越看她不顺眼,甚至讨厌儿媳的笑。他觉得既然我都这么倒霉了,你个做儿媳的,竟然还笑?在北京读书的朱自清,放假回家看到原本爱笑的妻子变得沉默、不苟言笑,对妻子的心疼、对父亲的怨恨加深了。直到离开了公公朱鸿钧,妻子武钟谦脸上这才慢慢重新有了笑容,当然,朱自清跟父亲的矛盾也算是彻底摊牌了,几近决裂。

其五,父亲控制朱自清的工资。朱鸿钧更过分的地方在于,他在姨太太的教唆下,利用跟扬州八中(朱自清就职的学校,也是他的母校)校长的私交,竟然瞒着朱自清,直接把他的工资提到自己手中,让朱自清不再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工资。父亲的这一举动,可是彻底惹恼了朱自清,一怒之下,他带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从当地学校辞职去了外地的一所中学。

从上述几件事来看,之前因为父亲的种种行为举止,朱自清与父亲确实有很深的矛盾、很大的裂痕,也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导致父子间形同水火,多年不相见。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流露出这些信息,毕竟家丑不外扬(当然从文章角度讲这些事与主题无关)啊。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治愈伤痛,也可以修补亲人间的裂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变老,儿子朱自清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父子间因生活的折磨,都会加以反思,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亲情、审视生活,内心中也定会涌起丝丝悔恨与愧疚。心中都有想法,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机会,需要一个双方可接受的渠道或者媒介。父亲是个旧文人,与儿子又无法想我没现在发信息或者大视频,那就选择了写信这一方式。他首先服老,认错,示弱,服软,“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以自己的身体不大好了为由,期待跟儿子的和解。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虽然对父亲不满,但对于自己远走他乡的行为,多少也有点内疚,我想,他也是想缓和父子间的关系。而且父子长期处于失和状态,让朱自清痛苦和焦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父亲的来信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受到震撼。作为人子,看到父亲在信中如此说自己,谁又能不为所动呢?难道真的要应了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古语了吗?不,既然父亲离“大去之期不远矣”,前尘往事,过往父亲给自己带来的伤痛早已烟消云散,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以写文章的形式回应父亲认错的来信,重修旧好。正因如此,朱自清才刻意回忆了八年前,父亲送自己去北大读书并在站台上买橘子的温馨场景。

然而一直到三年后的1928年,父亲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此时收录《背影》一文的《朱自清散文集》出版。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回忆当时父亲看到文章时的场景:“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至此,父子间的隔阂才彻底打开,父亲也不再端架子,儿子也不再耍脾气。以文字为介,父子间的“厚障壁”轰然倒塌,父亲快乐地又享受人间美好近20年,17年后带着满足的微笑离开了这个人世间;朱自清也不再苦恼,一门心思投入到了教学和写作之中,终成一代大师。

真相总是那么赤裸裸,想不到一代文学大家竟也有如此令人唏嘘不已的亲情经历。生活终会教我们学会一些道理、放下一些芥蒂,强势如朱父者最终还是放下了自己家长的威权,主动与儿子修好关系,虽说有些委婉,但儿子还是理解了。父子间那么长时间的对立,对于双方都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折磨,可岁月的打磨,让父子二人首先与自己进行了和解——觉得要放下,要服软甚至是服输,亲人间哪里说得清谁对谁错呢!进而与生活和解,与他人和解,相互感念对方的好,理解对方的难处,彼此从此后内心都一片敞亮。

或许是男性,也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所致,中国的男人似乎大多内敛,父子间的沟通似乎也总不那么顺畅。就如我,跟作者朱自清一样,以前也不懂父亲,一直以为他沉默,黑脸让人觉得有点害怕,因此碍于父亲的威严,也不愿意跟他亲近。等到某一天父亲开始露拙了,开始变笨了,开始变老了,直至猝然离开我的视野,才感悟到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突然就感动了,落泪了,却再也无法相见了,即使以怯怯的眼神打量一眼也无法实现。

人与人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何况是亲人之间,就怨气和仇恨放在心里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快,想开了就真的放下吧,先与自己和解,再想想对方的好,“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必要纠结,主动示弱、服软,给彼此一个台阶下。社会本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何不彼此释怀,让心中时刻阳光灿烂呢!

0 阅读:0

良心者言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