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赠去婢》是唐宪宗元和间秀才崔郊所写的一首失恋诗。据唐末范撼所操《云溪友议》载,崔郊姑母有一婢女姿容端丽,崔郊跟这位婢女相互爱恋。后其姑母将婢女卖与连帅于頔,崔郊恩慕无已。寒食节,那位婢女偶尔外出,遇见崔郊,崔郊感伤不已,遂写此诗相赠。
后于顿见到此诗,就召见了崔郊,握手说道:““萧郎是路人’,是公作耶?何不早相示也。”就让崔郊把那位婢女领回去了。此诗强烈地抒发了崔郊失去所爱者的悲痛。起句以侧面烘托的手法,赞美崔郊姑母家的这位婢女美丽出众,在当时已经引起很多公子王孙的青睐和追求,弦外之音,自己只是一介秀才,很难与公子王孙竞争。结果,“绿珠垂泪滴罗巾”,这位婢女就被姑母卖与了显贵的于頔。“绿珠”,是西晋豪强贵族石崇的美艳宠妾。赵王司马伦专权时,其党羽孙秀仗势欲夺占绿珠,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入狱,绿珠抗拒强暴,坠楼而死。此处用绿珠典故,即赞美婢女容貌美艳,又感伤婢女像绿珠一样不幸,隐然流露出自己所爱婢女被劫夺的伤痛和对公子王孙的不满。
“垂泪滴罗巾”的细节,则描画出这位婢女任人买卖的悲痛,也表现出诗人对这位毫无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女子的同情和爱怜。最后,“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倾诉了诗人与这位婢女此生无缘相见的哀伤和绝望。那婢女一进入王侯显贵之门,就像一只金丝雀被关进了深深的牢笼,以“深如海”的比喻意象,强化自己与婢女之间势难接近的遥远距离,从此我这“萧郎”就是陌路之人了。
萧郎,用萧史与弄玉爱恋的典故。萧史善吹萧,秦穆王之女弄玉爱之,两人结为夫妻。自己感叹我有萧郎之心,恐怕对方一入侯门,虽怀弄玉之爱,也难以实现了。从“一入”、“从此”的关联词语的搭配,就能体会出一种不可抗拒而势必产生的结果,透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绝望,很明显,作者的哀怨指向“侯门”、“公子王孙”,抒发了作为弱者不舍其爱的挚情,其哀心挚情之感动后人非浅也。
就此诗的传说讲,那于頔让崔郊领回所爱的婢女,似乎是个美满的结局,其实这依然是个思之痛楚的悲剧。“侯门”以金钱、权势合法地劫夺或非法地劫掠,在古代封建社会比比皆是,崔郊的幸运并非人人可遇;即使懂郊,所爱失而复得,难道就是真正的幸运吗?何尝不是显贵于頔把自己玩弄够了的东西转送给他呢?婢女命运的不幸才是牵挂读者之心,令人掩卷难忘的关键。
曾经沧海难为水,从此君王不早朝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这首诗确实蛮好的,流传千古。但是唐诗优秀的更好。
不,他还留下了一首宋词
从此萧郎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