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蒲凌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清绝。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此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这年春上,金兵大举攻宋直扑扬州,面对国事危急,高宗只顾南逃,先到绍兴,后到宁波。这时作者正在吴兴(今浙江湖州)避难,秋天乘舟夜泛,抚事生哀,满怀忧国的愤邀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词作。
作者本来是作清丽婉转词的高手,与周、秦肩随,而他又是将政治斗争内容纳入词中,为南宋豪放词导先路的人物。此词就是豪放之作,其上下片分别写景抒情,是传统诗词惯用的手法,然而能将秋夜泛舟的感受与现实政局形势密切结合,词境浑然一体。
词的上片写景,是愤激之情的郁积过程,用色彩暗淡的笔调画出船中所见的夜色:雨睛月凉,疏柳低迷,流萤明灭,蒸蒲凌乱,烟水苍茫,秋声鸣咽,这一切都阴冷凄迷。狂风骤雨后的宁静、昏鸦乱噪后的沉寂,一片江湖大泽,类似放逐人的处境,流露出被迫在外的作者无限孤独彷徨的感觉处境。写景的同时,景中活动着人的形象。作者在苦闷中沉饮后,乘着一叶扁舟,从流莹低飞、疏柳摆垂的水路穿过,驶向空阔的湖中,冷风拂面,梦断酒醒,独倚危椅,此情此景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鲜明起来。为下片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过片短促,成为全部乐章的变奏,《史记·天官书》记载,金星古代被称为长庚,主兵伐之事,上承夜景,下片转入时事的感慨和书愤,如水到渠成。时局可谓内外交困,济南知府刘豫叛变降金;翌年,又有苗傅、刘正彦作乱,逼迫高宗将帝位传给太子。作者痛斥这些奸戴的做法。当时南方各地涌现了很多义勇组织,争先辅助皇帝,而朝延的大臣却没有远略,使人民饥饿困穷,加上原有的外患,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一片血海汪洋。
作者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愿望,“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但愿望终究只是愿望,现实是无情的。国土丧失的局面严重,朝延上主战的志士横遭迫害。《世说新语·豪爽》记载:王处伸(敦)每喝酒后就吟唱曹操的“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打唾壶,壶口都被打出缺漏。这志不获伸的愤慨,与上面那个独醒失路的形象正吻合。末句“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龙沙本来指白龙堆沙漠,这里借指两位皇帝被因的地方,词人因不能与君同在,措语用了极为愤激的感情色彩,造语劲健,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