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儿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他初见苏轼于徐州,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诗歌为苏轼所称赏。此后两人情好日密。苏载贬黄州,参家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好几年;苏轼谪海南,许多故旧避之惟恐不及,参寥却几次设法捎书,并要过海去看望苏轼,经苏载写信力劝才中止,二人可称得起莫逆之交。这首词就表现了词人与参寥深厚的友情。
词作于元佑六年(1091),时苏载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这首词大概就是离杭时送给参寥的。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自然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回想起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白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协哭于西州门下。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说:它,“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嘴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又说:“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所谓“从至情中流出”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唯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词人强调其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着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