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站在“救市”一线的银行亲儿子,终于迎来老父亲的风险补偿了。
3月30日,四大行发布定增预案。
中、建、交、邮,将获得超5000亿定增以补充核心资本。
具体定增规模为1650亿、1050亿、1200亿、1300亿。
资金来源为财爸发的特别国债,也就是从市场融的低成本资金。
对大行而言,注资后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资本补充,巩固自身安全垫;对财爸而言,30年国债2%左右的资金成本,每年能拿到4%以上的股息回报率,肯定是赚钱的,算是双赢。
这几年,国有大行一直都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存在,上面出台措施,下面发力最多的还是这些大行。不管是对房企的输血救助,还是对地方化债的施以援手,亦或是信贷端降房贷利率、降首付门槛、刺激消费的主要推手,“亲儿子”们总是站在一线用行动支持,顶了大部分压力。
虽说如今大行们依旧不差钱,也不存在经营风险,但经过这么些事的消耗,能量多少还是有点不足。
一个是息差下降。银行主要是靠利息差来赚钱,但现在放贷的生意不好做,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只有1.52%左右,已经低于1.6-1.8的安全边界。
放出去1亿的贷款,可能只能赚个150万,这还要扣除运营成本以及坏账,最后还能剩多少?
无风险存款利率已经是“1”开头,下调空间属实有限,而部分个人信贷也调到“2”开头。大行或许还能去赚个辛苦钱,小行这么玩,时间久了估计得喝西北风,因此喊了这么久的降息降准,结果等来的是消费利率阶段性上调,4月开始,很多银行要把3%以内的消费贷叫停了。
后面哪怕是要降息,有息差问题在这顶着,估计力度也有限。
另一个是不良压力增大。这里主要体现在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从刚发的年报看,大行去年这块数据有个大幅提升,部分增幅已经超过50%。
这主要涉及债务周期和地产周期。20年口罩和地产调控后,个贷开始发力,一些经营贷、消费贷,跑去置换了房贷,后来房价回落,还款意愿打了折扣,加上这类贷款期限短,5年差不多杠杆到期,数据就爆了。
个人类的经营贷款,跟当年的2P放贷是同一个道理,它的风险是有滞后性的,刚开始放以及业务高速增长时,逾期坏账率都挺低的,一旦控量控增长后,逾期和坏账率就大幅增加了。
加上银行放出的贷款,很多抵押物都是房产,当房价回撤,抵押物缩水,甚至坏账的,也就加速了不良的抬头,不良率、利润率这些指标,体现出来又要慢一拍,因此前两年不显。
赚得少了,钱包往外漏的还多了,加上时不时还得听听“窗口指导”,压力可不就增加了。
这时候上面给大行注资,补充资本金,肯定是会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安全底线。
另外注资后对实体经济肯定是有利的。银行获得注资后,流动性风险降低,可释放出来的贷款也会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出来的更多,5000亿的资金按10倍乘数算,能撬动近5万亿的贷款,这些钱只要能流入实体,还是能带来正向循环的。
当然回顾历史,给大行补充资本也不是头一回,前面还有三次。
第一次是1998年。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大行不良率高企,资本充足率低于标准线8%,几乎是技术性破产边缘。
当时救助从两手抓,一是注资,当时发了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来补充银行资本,二是剥离坏账,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走了银行坏账,帮助其恢复元气。后来慢慢经济也开始逐步复苏。
第二次是2003-2007年。当时背景是东大刚加入WTO,不管是对外贸易还是金融开放的程度都有所增加,对外汇的管制也有所变化。
当时是由上面成立了ZY汇金公司,向四大行注资790亿美元,另外银行的股改上市,也是从这波开始。
这期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时期,GDP增速都保持在10个点以上,银行原始股东们也是大赚特赚。
第三次是2010年。当时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面打算实施四万亿刺激计划,而这个钱,需要银行作为信贷主体放出去,要加大放贷力度,就得按要求补充资本金。
当时是四大行通过配股融资约2000亿,给银行补充了流动性支持。不过当年股市处于震荡期,银行板块回撤了17%。
接着就是2025年这波5000亿的大额定增,由于是溢价定增,消息后的首个交易日,银行股整体表现还是积极的。
但定增对于散户股东来说,原本银行股分红率就在下降,如今注资后总股本增多,短期大家分到的红利会减少,不过中长期,因确定性增强对股东来说还是有利的。
从事后看,前面每一轮的大行注资,基本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节点,不论当时表现如何,后面经济也都回归良性循环,不过因发展进程不同,这波注资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还要看后续表现。
当年p2p的坏账,到这次银行的呆账,发了5000亿的G债来扛,本质上也还是让绝大多数人来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