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上游产业链:根基之源
产业上游仿若大厦基石,由各类关键原材料及服务搭建而成。
2.1 原料药
作为制剂的关键起始物料,是药物发挥效用的核心成分,通过化学合成、植物萃取或生物技术转化而来,呈粉末、结晶、浸膏等形态,虽不能直接供患者服用,却掌控着药品质量的源头命脉。


2.2 CXO
CXO 领域宛如一条紧密串联医药研发、生产与销售全程的纽带。其中,CRO 专注于新药研发前端,为药企提供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专业辅助;CMO/CDMO 接过研发成果,利用自身产能优势定制化生产药品;CSO 则在后端发力,助力药品精准触达市场。

在新药研发热潮的强劲推动下,我国 CXO 行业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从 2016 年的 325 亿一路飙升至 1345 亿。细分来看,CRO 市场更是活力满满,2016 - 2021 年间规模从 220 亿元跃升至 66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4.6%,且有望在 2023 年突破 1048 亿元大关。

2.3 生命科学服务
生命科学服务企业仿若科研探索路上的“补给站”,为生命科学研究输送科研试剂、特种化学品、实验仪器、耗材及信息化技术等多元“弹药”,并配备专业技术支持“后援团”。当下,欧美在该领域暂居主导,不过国内企业在政策东风的助力下加速追赶,虽整体规模占比尚小、国产化率偏低,但义翘神州、百普赛斯等一众企业已崭露头角。
2.4 器械核心材料
作为医疗器械产业上游的关键“拼图”,虽因前期研发“烧钱”、技术迭代迅疾,致使国内发展相对滞后,却也深刻牵制着行业进阶步伐。
2.5制药装备
制药装备制造业则是医药工业稳健前行的底层支撑,专注于打造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中药等领域专用生产设备。近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等政策感召,国内企业纷纷加注研发,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只是在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维度,相较国际一流仍有差距。
国内的制药装备结构如下:

03 中游产业链:创新制造中枢
3.1 药品生产——化药
化药多源自天然成分提取或人工合成,分子量常在 1000Da 以下,以成熟工艺、稳定结构成为口服药主力军,又可细分为创新驱动的原研药与成本优势凸显的仿制药。当下,全球医药产业版图东移,我国顺势崛起为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超级生产与出口大国。

3.2 药品生产——生物药
依托生物体制造,分子量超 1000Da,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耸,属于大分子药物阵营,涵盖生物创新药与类似药。尽管当前生物药在药品市场占比尚小,但其高效低毒优势显著,未来增速预期超越化药。

3.3 药品生产——中药
中药产业呈链条式布局,中药材经炮制变身中药饮片,或入药、或进一步加工为中成药,上下游协同紧密。数据为证,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持续上扬,2022 年达 4507 亿元,2023 年有望再创新高至 4818 亿元。

3.4 药品生产——生物制品
借助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前沿生物技术,孕育出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成果,为医疗防线添砖加瓦。

3.5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作为直接或间接服务人体的工具集,涵盖仪器、设备、试剂及软件,凭借物理手段施展效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营收增长势头迅猛,2021 年达 1.156 万亿元,较 2015 年近乎翻倍,年均复合增长率 10.65%,跑赢制造业大盘,国产替代浪潮更是汹涌澎湃。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高速增长,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04 下游产业链:服务消费终端
4.1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恰似一张多元“诊疗网”,专科医疗聚焦细分赛道,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海吉亚分别在眼科、口腔、肿瘤领域深耕,还可依诊疗属性分为消费医疗与严肃医疗;综合医院作为医疗体系“主力军”,数量庞大,2020 年底达 20133 家;第三方医疗服务则如后起之秀,近 5 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 30%,预计 2025 年将冲破 5000 亿元大关。
4.2 医药商业
医药商业宛如药品流通“血管”,细分为医药流通、零售药房与互联网医药分支。医药流通又依客户类型分出纯销、分销路径,精准对接医院、药店与代理商,保障药品顺畅抵达需求端。

银创生态体系:银创报告库,银创社群圈,银创产业地产
聚焦领域: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核心主题:新质生产力丨储能丨锂电丨钠电丨动力电池丨燃料电池丨氢能源丨光伏丨风电丨新能源汽车丨电子元器件丨电机电控丨低空经济丨无人机丨机器人丨工业自动化丨人工智能丨能源金属丨碳中和丨半导体丨集成电路丨芯片丨光刻丨先进封装丨碳化硅丨湿电子化学品丨新材料丨超导材料丨稀土永磁材料丨碳纤维丨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