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引发美国科学界震荡,75%的受访研究人员正考虑逃离,法国总统马克龙趁机招揽人才。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的科研环境,迅速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中心。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和军事科技竞赛,促使美国政府向高校、实验室和私人研究机构投入巨额资金。硅谷的崛起、互联网的诞生、生物医药的突破——这些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无一不依赖美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

美国资料图
然而,这一黄金时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科研预算被大规模削减,多个联邦机构的资助项目被冻结或取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关键科研机构的资金缩水,直接导致许多实验室被迫关闭,研究项目中断,年轻科学家失去工作机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策并非短期调整,而是系统性打压。特朗普政府不仅削减经费,还解雇数千名联邦科研人员,限制科学数据的公开获取,甚至试图干预研究方向的设定。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的1900名成员在联名公开信中警告:"政府正在对美国科学事业发起全面攻击。"
科研领域的动荡,影响最深的是年轻科学家。他们刚刚踏入学术圈,尚未建立稳定的研究团队,经费短缺直接威胁他们的职业前景。28岁的帕特里克·佩恩原本计划在佛蒙特大学攻读医学博士,但政府撤资让他的实验室难以为继,最终他不得不放弃深造计划。
《自然》杂志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美国科研人员因经费削减和政治干预考虑离开。同样的数据在另一项涵盖1200名科学家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证——每四个研究人员中,就有三个在寻找海外机会。
24岁的阿提库斯·卡明斯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他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研究低碳建筑材料,原本希望学成后回到家乡蒙大拿州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但现在,他对回国发展充满疑虑:"我不确定美国还能提供怎样的科研环境。"
美国科研环境的恶化,让欧洲国家看到了机会。法国总统马克龙率先行动,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喊话:"在法国,科研是重中之重,创新是一种文化!选择法国,选择欧洲!"

马克龙资料图
这并非马克龙第一次针对美国的科研政策出手。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马克龙就发起"让地球再次伟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计划,吸引气候科学家前往法国。如今,他故技重施,计划在5月5日公布更详细的人才引进政策。法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博尔内也在声明中暗示,当前的国际局势正促使科学家重新考虑工作地点。
除了法国,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招揽美国科研人才。这些国家不仅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还承诺更自由的学术环境。对于厌倦政治干预的美国科学家来说,欧洲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外行人常以为科研是天才们在设备精良的实验室里轻松取得突破,但现实远非如此。大多数研究人员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反复调试实验、处理数据、应对失败。一项关键研究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取得成果,而经费短缺可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过去50年,NIH资助的癌症研究使儿童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不足60%提升至85%。然而,如今类似的医学突破可能因资金断供而停滞。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一旦滞后,美国将彻底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科研不是短期投资,而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成为科技超级大国,正是因为其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体系。但现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在摧毁这一优势。
科学界的愤怒已经达到临界点。1900名顶尖学者联名发声,多所顶级高校公开抗议,甚至一些保守派智库也开始警告政府:"忽视科研等于放弃未来。"

美国资料图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美国将面临人才流失、技术外流、创新停滞的恶性循环。到那时,昔日的科研霸主地位,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注脚。
科学本应是超越政治的人类共同事业,但当一国政府主动破坏科研生态时,科学家们只能用自己的脚步投票。75%的研究人员考虑离开美国,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当下的危机,更预示着未来的变局。
马克龙的"橄榄枝"只是开始。随着欧洲、亚洲科研实力的增强,美国如果继续自毁长城,终将尝到苦果。科学没有忠诚度,人才只会流向尊重知识的地方。美国是选择悬崖勒马,还是眼睁睁看着最聪明的大脑集体出走?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