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塔布克沙漠,烈日炙烤着沙砾,气温常年突破50℃。这里曾是骆驼商队穿越的荒芜之地,如今却矗立着全球最疯狂的“造梦现场”——NEOM未来之城。170公里长的镜面高墙如同一道银色巨龙,蜿蜒于红海与群山之间,工人们在这片“人类从未尝试过的画布”上,用汗水与科技浇筑着一座颠覆想象的城市。这里没有汽车尾气,没有拥堵街道,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地面”——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分层的未来社区、地下时速500公里的超级高铁,以及被AI机器人点亮的日常生活。这座沙漠中的科幻之城,究竟是一场乌托邦实验,还是一场改写文明规则的革命?

2017年,32岁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站在达兰的石油钻井平台上,宣布启动一项比石油更持久的国家计划——“2030愿景”。而NEOM,正是这场宏大叙事的核心篇章。这座规划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比利时国土)的未来之城,承载着沙特从“黑金帝国”向“绿色科技强国”转型的野心。王储曾直言:“NEOM必须成为全球创新的灯塔,否则沙特将永远被困在石油的诅咒中。”

然而,这座城市的蓝图近乎科幻:核心项目The Line由两座500米高的镜面摩天楼平行延伸170公里,容纳900万居民,却仅占地34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朝阳区的1/6)。城市内部垂直分层,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学校、医院、公园;地下高铁20分钟贯穿全程;能源100%来自太阳能与风能,95%土地保留为原始自然区。更令人咋舌的是,沙漠中竟规划了滑雪场Trojena,甚至要举办2029年亚冬会——在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沙特,这无异于“在火星上建水族馆”。
但梦想背后是冰冷的现实。2024年,彭博社披露The Line因资金压力大幅缩水:2030年目标人口从150万骤降至30万,建设长度仅剩2.4公里。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的现金储备在三年内蒸发四分之三,项目预算至今未获批。即便如此,王储仍坚持:“NEOM必须完成,这是沙特的命运。”

在The Line的M48施工区,中国水电基础局的工程师武奇维正盯着屏幕上的地质雷达图。他的团队刚刚完成中东最深桩基——直径2.5米、深106米的灌注桩,钢筋笼总重近50吨。这片被潮汐和流沙层包围的工地,每天需消耗300吨淡水,而最近的补给点在200公里外。“这里的地质像奶油蛋糕,钻孔稍有不慎就会塌方。”武奇维回忆,团队研发的环保聚合物泥浆技术,让钻孔效率提升40%,成本节省超千万元。
像武奇维这样的中国建设者,是NEOM庞大拼图中的关键一块。中国电建、华为、三一重工等30余家中企深度参与,从桩基施工到智能电网,从AI系统到重型机械,中国技术正为这座“未来之城”注入硬核支撑。在工人营地,45岁的四川焊工老李笑称:“我在沙漠里焊的钢筋,比在老家盖楼十年还多!就是这天气,中午铁板能煎鸡蛋。”他的手机里存着女儿画的“沙漠里的高楼”,稚嫩的笔迹写着:“爸爸在建奇迹。”

然而,NEOM的光鲜表象下暗流涌动。环保组织“地球之眼”指控:建设The Line所需的混凝土碳排放,相当于英国年排放量的4倍;170公里镜面墙可能使数万候鸟撞击死亡。更刺痛人心的是,沙特政府被曝强行驱逐世代居住于此的胡威塔特部落,至少47人因抗议被捕,其中两人被判死刑5。部落长老阿卜杜勒含泪说:“他们用推土机碾过我们的枣椰树林,说这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可我们的未来呢?”

即便在工程内部,矛盾也无处不在。NEOM曾设立“耻辱墙”,将节约成本的部门公开羞辱;外籍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时薪不足5美元。一位匿名工程师坦言:“我们像在建造一艘诺亚方舟,但没人知道洪水何时到来。”
四、未来已来?城市革命的启示与反思尽管争议重重,NEOM的探索仍为人类城市发展提供了颠覆性启示。其“零重力城市主义”将功能区垂直叠加,通过分层交通网络压缩通勤时间;AI机器人管家、全息投影、垂直农场等技术,重新定义了居住与生产的边界。正如麻省理工教授卡洛·拉蒂所言:“NEOM或许不完美,但它迫使全球思考——城市能否摆脱摊大饼式扩张?科技能否真正服务于人性?”

在Trojena滑雪场的建设现场,25岁的沙特女孩诺拉第一次穿上雪靴。她的祖父曾靠骆驼运输石油,而她正在学习造雪机维护。“以前觉得滑雪是北欧童话,现在它就在我家门口。”诺拉的笑脸映在镜面墙上,与远处起重机的剪影重叠——这一刻,传统与现代、梦想与现实,在这片沙漠中激烈碰撞。

站在NEOM的瞭望台,夕阳将镜面高墙染成金色。这里既是工程师的试验场,也是政治家的赌局;既是劳工的汗水池,也是未来学家的灵感源。或许正如王储所言:“金字塔建成时,也被视为疯狂。”但不同的是,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而NEOM必须为活人服务。当科技狂想撞上人性温度,当绿色宣言遭遇土地伤痕,这座未来之城能否真正“让沙漠开花”,仍需时间检验。唯一确定的是,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寻,永不会止步——无论脚下是沙漠,还是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