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荨麻疹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视角:
1. 外感风邪:风邪侵袭体表,与体内湿热或寒邪结合,导致“风团”瘙痒(即荨麻疹)。
2. 血虚风燥:气血不足或久病体虚,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引发反复风疹。
3. 脾胃失调:饮食不节(如海鲜、辛辣)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外发肌肤。
4.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灼伤血分,导致血热生风。
现代医学视角:
荨麻疹是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等)引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表现为红斑、风团及剧烈瘙痒,部分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
二、针刺血海穴的治疗原理
1. 中医理论依据:
血海穴定位: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简便取穴:屈膝,掌心覆盖膝盖,拇指尖所触凹陷处)。
功能主治:
活血调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海为“血之海”,可调节全身血分,改善血虚、血热、血瘀。
祛风止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活血驱散风邪,缓解风团瘙痒。
健脾利湿:增强脾运化功能,清除湿热内蕴,减少因脾胃失调诱发的荨麻疹。
2. 现代医学机制:
调节免疫:刺激血海穴可降低IgE抗体水平,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
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代谢物排出,缓解皮肤水肿和红斑。
神经调节:通过刺激周围神经,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降低皮肤敏感性。

三、操作方法
1. 定位与消毒:
-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屈膝定位血海穴。
- 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及操作者手指。
2. 针刺手法:
针具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40mm)。
进针角度:直刺或斜刺(与皮肤呈75°),深度1~1.5寸。
行针手法:
平补平泻:轻微提插捻转至得气(酸、麻、胀感向膝部或小腿传导)。
配穴增效:可配合曲池(清热)、三阴交(滋阴)、风市(祛风)等穴位。
3. 留针与疗程:
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间隔5分钟行针一次。
急性荨麻疹:每日1次,连续3~5天; 慢性荨麻疹: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继续。
4. 注意事项:
- 晕针者需平卧,饮温糖水;孕妇、凝血障碍者禁用。
- 治疗期间忌食发物(海鲜、辛辣),避免抓挠皮肤。
四、搭配建议与辅助疗法
1. 中药内服:根据证型选用消风散(风热)、当归饮子(血虚)等方剂。
2. 耳穴贴压:选取神门、肺、内分泌等耳穴,增强止痒效果。
3. **刺络拔罐**:大椎穴点刺放血,泄热解毒,适用于热毒炽盛型荨麻疹。
针刺血海穴通过调和气血、祛风止痒,从根源改善荨麻疹的“风、湿、热、虚”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机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操作时需辨证施治,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