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针赋

蒙天的笔记 2025-04-02 05:32:36
粤稽上古,岐黄肇兴,医道渊薮,针灸初萌。《灵枢》《内经》,阐发奥理;针法诸术,渐次传承。麒麟针者,起于清同治时,源于晋东南境,于针灸之林,独放异彩,堪称奇葩。 其理法也,本于《灵枢》之妙谛,依中医之玄奥。以望闻问切,审病家之症候;凭阴阳五行,定用穴之精当。辩证入微,条理明晰,而后施针,针之所至,病邪可祛。 夫麒麟针之针刺手法,精妙绝伦,变化万端。进针之时,讲究轻缓柔和,如春风拂柳,悄然无息,使针体缓缓透入肌肤,减轻患者之痛楚。其速也,非疾非徐,恰到好处;其力也,均匀沉稳,不浮不躁。 及针入穴位,手法更为繁复。或行提插之法,上提为泻,下插为补。提时,轻而缓,若蜻蜓点水,意在引出病气;插时,重且稳,犹巨木入土,旨在导入正气。提插之度,依病情虚实而定,虚者插多提少,实者提多插少,务使气至病所。 又有捻转之术,左右旋动,调和气血。左转以补,犹如春阳生发,助正之滋长;右转为泻,恰似秋风扫叶,驱邪之消散。捻转频率,亦随症而施,急病者速,慢病者缓,灵动自如,妙不可言。 且麒麟针注重迎随补泻。针随气行,谓之补;针逆气行,谓之泻。医者需明辨经气之往来,顺势而为。气来如潮,迎之则病邪可泄;气去如川,随之则正气可充。此手法需医者全神贯注,感知经气之微妙变化,方能运用得当。 另有呼吸补泻之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使病气随呼气而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令正气随吸气而入。此手法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内外相应,使针刺效果事半功倍。 至于气至之后,还可运用弹拨、震颤等辅助手法。弹针柄如轻敲玉磬,激发经气;颤针身似微风振枝,增强针感。或留针期间,时而轻弹,时而微颤,使气之运行绵绵不绝,以达最佳疗效。 夫麒麟针之要,在乎气也。气者,人之生命攸关,脏腑经络,赖其畅行。故重引气、导气、聚气、散气之法,因穴而异,随症施针。使气顺则体和,郁者得散,虚者能聚,不通者引之使通,不至者导之使至,病体遂安。 针灸之源,邈矣远哉。上溯先秦,《黄帝内经》述其临床之验、理论之赅。岁月迁延,针灸广布,历久弥新。麒麟针脱颖而出,以独特之针法、取穴之奇,卓然自立于诸派之间。 溯其形成,由传统针灸蜕变而来。尤重气在人身之作用,调气以平脏腑之偏,疗周身之疾。承中医理论之精髓,化繁为简,返归质朴,深得医道之妙 至于其发展传承,亦有可述。清同治间,张文端半读半医,精擅内科,麒麟针术,尤为所长。族内相承,世代业医。清末民初,渐成特色。解放之后,四代张元、张清江等继其业;张明英为五代传人,立足桑梓,以家传医术,服务乡里数十载。改革开放,六代张蒙天等,携此绝技,远涉俄罗斯、乌克兰诸邦。麒麟针自此扬威海外,走向国际,播中医之仁术,传华夏之文明。 今逢盛世,医道昌明。愿麒麟针之术,薪火相继,发扬光大。使天下苍生,皆受其惠,共沐中医之恩泽,永享康宁之福祚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