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毛主席:给娃取名,不要用我的字

花开无田 2023-07-12 23:04:44

在人的一生中,名字是贯穿始终的,它不仅意味着我们叫什么,也更是寄托了先人、父母的期许。因此在取名上,中国人都是极其讲究的。

毛主席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精通各种典籍的大家,在对于自己的儿孙取名上也是如此。

两个女儿李敏、李讷的名字,便引用了传统经典《论语》里的典故;至于在给孙子取名的时候,毛主席还联系了自己生日当天的特殊意义。

1936年,在经历了艰难的长征后,部队已经转移到了陕北地区,延安也成为了党中央的所在地。

同年,保安县小石山一个窑洞中随着几声啼哭,等候在窑洞外面的毛泽东也放下了心,而这个孩子就是他的女儿李敏。孩子出生的消息传开后,邓颖超和康克清等人立刻赶来探望,毛主席则在一旁思考如何给孩子取名。

说话之间,邓颖超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在场的康克清等人也觉得这个小名好亲切。

毛主席听到后,顿时就想起了古籍《西京杂记》中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形容文君的美好容貌,眉毛像远山,面庞像芙蓉。小娇娇的“娇”字正好和“姣”同音,于是毛主席当场决定取名“毛姣姣”,小名就叫“娇娇”。

那么疑问来了,为什么后来改成李敏了呢?

原来等到毛姣姣到了上中学的年龄后,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毛主席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为女儿改名换姓,姓氏改成李,单名一个“敏”字。

对此,毛姣姣十分不解,说倒自己的哥哥都姓毛,为什么自己却要改成李?

谈及此处,毛主席不由得唏嘘。

毛主席说当年自己为了工作的需求,换过很多名字,其中有毛学任、杨引之、钟英和李得胜等十几个名字。不过在这些化名里,他却最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李得胜是毛主席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所用,取它“离开就得胜的意思”。

而之所以让女儿改姓李更重要的一点是,毛主席考虑到女儿要上学,如果姓毛的话,很容易引起同学和学校老师的猜测,一旦被追问出实情,难免会对女儿特别照顾。要知道毛主席一生最反对搞特权,因此他希望女儿不要引人关注,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慢慢的成长。

至于名字则改成“敏”,取自于《论语》中的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毛主席取一个“敏”字,自然是希望女儿好好学习。

于是李敏告别了曾经的名字毛娇娇。而李敏这个名字这自此之后,伴其一生,直到今天。

而且不只是李敏的名字与《论语》有关,毛主席另一个女儿李讷名字中的“讷”字也是出自《论语》。正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也。这里显然也是毛主席希望李讷能够成为一个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人。就这么两个在外人看来似乎很简单的取名,却都是来自于古籍经典,可见毛主席功力。

不过虽然热爱古书典籍,给女儿的取名也用了,但在给外孙取名时,毛主席却改变了想法。

1962年10月27日,忙于公务的毛主席听说了女儿李敏生下了小外孙,内心十分高兴,大笑着说:“没想到我到了70岁,还能官升一级!”。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毛主席对取名这件事却不是很积极。由于工作实在是太忙,经常通宵达旦处理事务,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医院看望母子。直到母子出院后,毛主席在结束完当天工作后才第一时间去见了女儿和小外孙。

见第一面的时候,李敏抱着女儿说到让儿子叫外公。刚出生才几天的小外孙当然是不会叫“外公”的,不过这也难掩毛主席的高兴。李敏于是提出让外公给孩子取个名。

不料毛主席却摆了摆手,说他取不好,应该你们来取,让孩子的爷爷来取,我这个外公怎么好意思凑这个热闹呢。

其实这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传统,名字一般都是由父母、爷爷爷奶奶所取。这也足见毛主席对传统的维系,对女婿孔令华一家的尊重。

对此,女婿孔令华说他父亲已经打了电话,认为可以从几位伟大革命导师的名字中选取文字,例如马、恩、列、斯。

听罢,毛主席是很认同亲家孔从洲的这个想法的。

至于为何要用马、恩、列、斯,自然是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影响巨大。

同时也与外孙的出生时间相关。外孙的出生时间是10月27日,而这一天距离十月革命纪念日也只有两天而已。

不过就在毛主席沉思拿不定主意用那个字时,李敏又提出从爸爸的名字里选一个字。

但却被毛主席当即回绝,他说用自己名字的字容易被人猜出是毛主席的外孙,这样不好可能会给他带来特殊待遇,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说到这里,毛主席还再次强调,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不要和外人说是他的后代。

这也足见毛主席的伟大品格。

经过一番思索,毛主席最终决定用“宁”字,取名为孔继宁。宁字本身有宁静、安静之意,而“继宁”这两个字,也希望他能继承列宁的伟大品质。这也充分说明了毛主席对外孙的无限期望,希望他长大后能继承革命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孔继宁也果真不负众望,长大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毕业后担任过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武官助理。转业后,他又创办了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即便是功成名就,孔继宁也保持了低调谦虚,他始终记着外公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我们就是普通人家,普通的老百姓罢了。

2001年,他与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为了弘扬革命精神,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后代不忘先辈们的爱国思想和伟大贡献。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