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亏八年的寒武纪,熬到了盈利的一刻。
4月18日,寒武纪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同比增长4230.22%;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同比增长256.82%,和去年同期的亏损2.27亿相比,今年一季度寒武纪终于成功扭亏为盈。
对于寒武纪而言,一季度成功盈利,绝对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时刻。
拉长周期来看,虽然在去年四季度时寒武纪的净利润就已经转正,但彼时的盈利主要依赖于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和政府补贴,从更能反映真实经营状况的扣非净利润来看,去年四季度寒武纪的扣非净利润仍亏损249.8万。而在今年一季度,寒武纪则是靠自身业务实现的盈利,从财报来看,在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的同时,寒武纪一季度的扣非净利润仍有2.76亿,同比大幅增长205.68%。
不过,虽然好不容易才实现了盈利,但市场或许对此早有预期。
从股价来看,财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冲高回落,虽然盘中一度大涨8.5%,但收盘仅上涨3.8%,再结合2024年387.55%的涨幅,这次扭亏为盈多少有点“利好兑现”的意味。那么,寒武纪后劲还有多少?
“里程碑”时刻寒武纪,一个形容5亿年前地质时期的专有名词。
这个名字,曾寓意着万物生长的开始。但如今,这个还代表着一家AI明星公司。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AI的交叉领域”学术团队。
资料显示,寒武纪的核心研发人员多毕业于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而创始人陈天石更是芯片领域的天之骄子:
早年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专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毕业后转入中科大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并继续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后,陈天石更是加入了国内首个CPU研发项目“龙芯项目”的团队,成为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群天才的带领下,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便备受瞩目,同时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寒武纪1A”和“MLU100”的发布。
2016年成立之初,寒武纪就推出了全球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IP——寒武纪1A,这款处理器IP后来被集成到麒麟970芯片中;
2018年,寒武纪发布了第一代云端智能处理器“MLU100”,这是一款云端智能处理器,主要应用于大规模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在MLU100发布后,寒武纪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
2020年7月20日,头顶光环的寒武纪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当天股价最高暴涨了355.04%,市值越过1000亿。不过,或许是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寒武纪股价一度陷入“沉寂”,在2022年4月跌至46.59元/股的最低点。但是,伴随着AI主题在2023年走强,寒武纪股价开始复苏,其2023和2024年的股价涨幅分别高达147.36%和387.55%,今年股价最高涨至818.87元/股,总市值超过3000亿。
然而,虽然有着众多光环加持,股价在近两年也是“一飞冲天”,但市场对于寒武纪的争论却没有停过。一方面,在2024年三季度之前,寒武纪一直在亏损,其中2020至2023年分别亏损4.345亿、8.249亿、12.56亿和8.484亿,累计亏损超过了30亿;另一方面,寒武纪营收增速也不高,2020至2023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38%、57.12%、1.11%和-2.7%,这样的增速自然匹配不上持续走高的股价。
还好,来到2024年四季度,寒武纪总算苦尽甘来。据财报显示,2024年四季度寒武纪实现净利润2.722亿,同比增长768.58%,这是寒武纪成立近8年以来首次单季度净利润转正,不过这次盈利更多是依赖信用减值损失转回实现的,其扣非净利润仍处于亏损之中。来到今年一季度,寒武纪才算是真正迎来了“里程碑”时刻:在实现3.55亿的归母净利润后,寒武纪一季度的扣非净利润仍有2.76亿。
不过,虽然好不容易才实现了盈利,但市场或许对此早有预期。从股价来看,财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冲高回落,虽然盘中一度大涨8.5%,但收盘仅上涨3.8%;截至4月23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收685.21元/股,总市值为2860亿。虽然目前股价还在高位,但和818.87元/股相比仍跌去了15%。
后劲足吗?实际上,寒武纪在今年一季度的盈利早有预兆。
从存货数据来看,近几个季度寒武纪的存货明显升高,这被视为“向上游加单,备料扩大生产”的信号。
具体数据方面,在2024年二季度时,寒武纪的存货还只有2.354亿,但仅仅过去一个季度后,其存货却突然上升至10.15亿,足足翻了4倍有余;而在最近的2个季度里,寒武纪的存货继续增高,其中去年四季度的存货为17.74亿,今年一季度的存货则为27.55亿。
除了存货持续走高之外,寒武纪的预付款项和采购现金支出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据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寒武纪的预付账款为9.7亿,较2024年底增加2.0亿,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8.7亿,较2024年底增加6.7亿。
那么,为什么寒武纪会突然扩大生产?这背后跟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有关。据华泰证券分析,英伟达H20出口受限,短期国内互联网公司已经采购了足够的H20芯片,长期随着DeepSeek相关推理需求继续增加,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大,有望带动国产算力需求增长。
目前,AI芯片市场的格局仍由英伟达主导,但其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AI芯片H20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需“无限期”申请许可方可对华出口,这给了国产芯片企业巨大机会。当下,华为、寒武纪等国产AI芯片在快速追赶,同时寒武纪AI芯片相对于华为同类型芯片具有价格优势。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寒武纪、英伟达、华为海思研制的云端芯片产品都已采用7nm(纳米)等先进工艺,在性能功耗比上较为接近。
整体而言,寒武纪业绩爆发背后是行业带动的需求增长以及地缘政治带来的国产替代,这两点未来也将长期存在,所以寒武纪后市仍有空间。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寒武纪自身所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例如在国产替代方面,据媒体报道,由于寒武纪AI芯片采用的是专用集成电路架构,是针对人工智能特定需求的定制芯片,产品通用性和兼容性方面远不如英伟达的GPU,想要实现完全“平替”难度很大。
另外,由于芯片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目前寒武纪面对的竞争对手实力也非常强劲。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海光信息DCU产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10%,在服务器厂商中的渗透率从5%提升至18%;龙芯中科推出支持国产指令集的AI加速卡,在政务云领域替代寒武纪份额;华为昇腾910B通过“算力租赁”模式变相进入市场,对寒武纪的政府订单构成威胁。
而且,我们还需要警惕寒武纪的“大客户依赖症”。据2024年年报显示,寒武纪2024年前五名客户销售额11.11亿元,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额94.63%。其中,第一大客户贡献了销售额9.30亿元的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79.15%。在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营收突然增至9.89亿元占全年营收的84.2%,这背后主要依赖某大客户的一次性订单交付,若需求不能持续,寒武纪业绩的爆发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综上分析,虽然一季度成功盈利,但身处竞争激烈的芯片行业,寒武纪远没有到可以“松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