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占比超九成,总规模3800亿浦银安盛,难突围

侃见财经 2025-04-24 10:49:55

2025年3月初,浦银安盛基金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拥有超10年经验的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原副总经理赵婷,正式履新副总经理。

资料显示,赵婷拥有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早年曾在厦门银监局、上海银监局任职,后于2014年11月加入浦发银行总行,历任资产管理部投资组合处、固收及专户处处级干部,金融市场部贵金属交易处处长、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等多个重要职务。

赵婷的履新,被外界视为股东方强化公司治理的关键信号,不过这一任命背后,其实也是浦银安盛近一年来高层“地震”的延续:

2024年下半年至今,这家管理规模超3800亿元的银行系公募已发生了多次核心管理层变动——从2024年7月原总经理郁蓓华突然离职,到12月董事长谢伟、副总经理李宏宇接连卸任,再到2025年3月赵婷补位,短短8个月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副总经理完成全面换血。

而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则是浦银安盛基金的业务层面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浦银安盛规模增长迅速,但背后却极其依赖固收类产品,“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超过九成;

另一方面,在权益类产品疲弱的背景下,近两年浦银安盛想要通过指数型基金突围,但发展同样不顺——旗下A500ETF上市1个月便遭遇规模腰斩。

作为拥有3800亿规模的老牌大型公募,可以看到近两年发展迅速的浦银安盛背后却暗藏隐患。

银行系基金“通病”

浦银安盛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是一家中法合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

浦银安盛背后为三大股东: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安盛投资管理公司和上海国盛集团资产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51%、39%和10%。

由于背靠银行拥有渠道优势,大部分银行系基金在业务上主要以发展固收类产品为主,重固收轻权益是银行系基金的“通病”,浦银安盛也不例外。

目前,浦银安盛的业务也高度向固收类产品倾斜。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浦银安盛的总规模为3793.87亿,其中债券型基金的规模为1552.68亿,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为2038.15亿,“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合计为3590.83亿,占总规模的比例为94.65%。

近年来,浦银安盛的“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带动了浦银安盛总规模的快速提升。其中,浦银安盛的债券型基金从2020年6月30日的712.3亿增长至2024年12月31日的1552.68亿,4年时间规模翻倍,目前债券型基金排名为20/178;而浦银安盛货币型基金的表现也同样优秀,从2020年6月30日的924.12亿增长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38.15亿,同样也是4年时间规模翻倍,目前货币型基金的排名为23/148。

不过,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固收类产品,浦银安盛的权益类产品表现就要弱得多了。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浦银安盛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仅为70.4亿,指数型基金规模为119.66亿,合计不到200亿。重点来看混合型基金。在2021年四季度末,浦银安盛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仍有210.33亿,但此后见顶回落,最新规模相比巅峰时已蒸发约七成。

为什么浦银安盛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会大幅缩水?这背后跟“羸弱”的业绩表现有关。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目前浦银安盛的混合型基金中,规模最大的是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截至2024年12月31日规模基金为7.91亿,但该基金的表现并不好,近3年、近2年以及近1年的收益分别为-49.08%、34.78%和1.1%,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9.45%、-9.36%和5.68%,全部跑输沪深300指数。由于收益表现不佳,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的期末净资产也从2021年12月28日的26.25亿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7.91亿。

整体而言,目前浦银安盛深陷银行系基金重固收、轻权益的“通病”之中,虽然近年来规模增长至3800亿,但背后显然暗藏隐患。

指数基金难“突围”

实际上,浦银安盛自身也并非不知道重固收、轻权益的风险。

所以,近两年浦银安盛将不少精力放在了指数型基金上,希望通过指数型基金实现“突围”。

此前,浦银安盛表示,固收投资是其传统优势领域,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与基金的协同效应,近几年固收业务取得积极进展。不过公司对未来权益市场投资较为看好,在指数基金方面重点布局,深耕科技投资,已在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被动投资领域布局了一系列科创主题产品,寻求多元化资产配置。

不过,浦银安盛想要发力指数基金并不容易。在分析华泰柏瑞基金时侃见财经就曾提到几个观点:和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动型产品主要靠“硬实力”驱动规模增长不同,指数型基金是非常“吃市场”的,若没有行情配合很难有好的表现;另外指数型基金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马太效应十分明显——知名度越高的基金越容易突出重围,而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投资者买卖操作就越顺畅,进而吸引更多资金申购。

对于浦银安盛而言,背靠着银行渠道优势,浦银安盛想要做好固收类产品难度不大,但想要做好指数型基金就截然相反了。

以浦银安盛在今年年初发行的中证A500ETF为例。据媒体报道,作为新一代宽基指数,中证A500已成为公募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8日,已有29只中证A500ETF上市,总规模超250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由于浦银安盛此前在指数型基金中缺乏“拳头型”产品,因此中证A500成了公司拓展版图的重点,然而从现在来看,浦银安盛的这只中证A500ETF表现并不好,发展并不如愿。

Wind数据显示,浦银安盛中证A500ETF于2024年12月30日成立,距今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首次募集规模为15.07亿。但是,浦银安盛中证A500ETF上市首日便遭遇大量赎回,该基金在2025年1月13日上市,截至4月19日,最新单位净值为0.9981,上市以来资金净流出9.74亿,目前规模只剩5.12亿,与发行规模相比缩水超65%。份额方面,浦银安盛中证A500ETF流通份额降至4.81亿份,上市一个多月以来基金份额变化率为-68%。

作为对比,截至2月28日,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4家公司旗下中证A500ETF的规模均在200亿元以上;华泰柏瑞基金、易方达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招商基金、摩根资产管理等7家公司旗下中证A500ETF的规模超过100亿。

0 阅读:0

侃见财经

简介:看见不一样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