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曾是中国民企的骄傲,2019年营收入高达6183亿元,力压京东和小米一众企业。
然而,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走到了申请破产重组的地步。
不仅欠下了7500亿巨款,连创始人陈峰,也被采取强制措施。
那么,陈锋到底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些什么?而海航破产重组后,如今怎样了?

1993年,陈峰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南发展的契机,与好友王健依靠着海南省政府提供的1000万元启动资金,携手创立了海航集团。
海航在创立初期,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发展势头。
凭借着精准的市场策略和高效的运营管理,短短6年时间,海航的机队规模迅速扩充至32架飞机,总资产也飙升至66亿元。

进入2009年后,海航集团将目光投向了保险、证券、地产等多达12大行业领域。
在众多业务中,电子产品业务异军突起,成为集团营收的中流砥柱,占总营收近5成,盈利更是高达3000多亿元。

2016年,海航集团的国际化扩张战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它斥资450亿美元收购了希尔顿酒店、德意志银行股权等一系列国际优质资产。
这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行动,让海航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迅速成为全球商业领域关注的焦点。

到了2019年,海航集团更是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时刻,盈利高达6183亿。
这一成绩超过了恒大,仅次于华为,其营收规模甚至相当于京东和小米的总和。
海航帝国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商业世界中令人瞩目的传奇。

海航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业务版图扩张,采用了资产抵押贷款、金融杠杆等多种手段来增加现金流。
这种看似高效的资金运作方式,在当时确实为海航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也在不经意间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

海航集团疯狂扩张的背后,资金链的压力与日俱增。
大量的收购和投资活动,使得资金如流水般不断流出,而业务整合与盈利回报却未能及时跟上节奏。

尽管海航在前期通过各种融资手段维持着资金链的运转,但这种依赖外部资金注入的发展模式,根基并不稳固。
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融资渠道收紧时,海航资金链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这不,2017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银保监会展开了对海外授信的严格审查。
长期以来,海航依赖外部融资来支撑其大规模扩张,银保监会的严查,瞬间切断了海航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流动性危机如同汹涌的潮水般迅速席卷而来,海航的账面现金急剧缩水,仅剩下400亿,而此时摆在面前的到期债务却高达千亿之巨。

更为严峻的是,海航的利息支出高达10万元/分钟。
如此高昂的利息负担,使得海航的财务状况如同陷入了泥沼,不断恶化,每况愈下,几乎看不到一丝摆脱困境的曙光。
到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成为了压垮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的爆发,让整个航空业遭受了重创,海航也难以幸免。
疫情冲击下,航空出行需求近乎停滞,海航单季度便亏损336亿。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海航不得不紧急抛售资产,曾经花费巨资收购的香港快运航空、希尔顿股权等优质资产纷纷被摆上了货架。

海航试图通过这种“弃卒保车”的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即便如此,欠下的725亿债务依旧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沉重地悬在海航头顶,难以偿还。
到了2021年1月,海航的困境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由于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海航集团不得不进入司法程序。

曾经带领海航走向辉煌的董事长陈峰,也因公司的债务问题被列入强制执行名单,其在海航的股权归零,并且被终生禁入市场,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曾经的商业传奇人物,如今陷入了如此困境,令人感慨万千。

此时,方威投入410亿元接盘海航,然而这看似及时的“救命稻草”,实则也背负着海航巨额的债务。
为了缓解财务压力,海航不得不采取大规模裁员的措施,削减运营成本,但这一举措侵犯了员工的利益,令员工采取强烈维权手段。
就这样,在内外交困之下,海航集团最终无奈地申请破产重组,曾经辉煌一时的海航帝国,就此陨落。

不过海航集团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历程,充满着警示。
它提醒企业在追求扩张与发展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冒进,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多元化扩张,而忽视了资金链的稳健和核心业务的深耕。
应建立如财务指标实时监测等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关键指标偏离安全区间,便能及时拉响警报,促使企业调整策略,避免重蹈海航的覆辙,在稳健中谋求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2021.9.24《突发!涉嫌违法犯罪,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被采取强制措施!创业28年股权将清零,其子仍担任总裁》
人民资讯-2021.10.2《海航万亿债务重整落幕:集团将变信托计划还债》
中国经济网-2015.8.21《陈峰举债玩资本成瘾?4年310亿收购催肥渤海租赁》
界面新闻-2023.11.21《原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被罚600万元,两年前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