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日,无所不能的记者们化身成卧底,潜伏到纸制品、餐饮业、零售业等多个领域的一线。
没多久,劣质卫生巾、婴儿纸尿裤、蜜雪冰城、黄焖鸡等接连暴雷...

当这些黑幕被一一揭开,消费者们震惊万分,不少人发出感叹:“天塌了,平日里吃的、喝的、用的,竟都存在这般问题。”
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雷区”潜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记者接到民众举报,位于济宁市梁山县的某家纸制品公司销售大量劣质产品后,立即行动,以订货为由潜入工厂,拍下了这家公司背地里暗黑勾当。

他们从医院等场所回收使用过的纱布和绷带,经过简单清洗,直接加工成劣质卫生巾。

且不说这些劣质卫生巾在质量上远低于合格标准,可怕的是,这些原材料本身可能携带大量病菌,当流入市场后,给女性健康带来了多大的潜在风险。
长期使用这样的卫生巾,女性私密部位极易受到感染,引发各种难以言说的疾病。

还有另一家纸制品企业同样乱象频出,走进其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脏乱的环境,地面上杂物堆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
在这里,工人们徒手制作纸尿裤,操作过程毫无规范可言。
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控制成本,企业对部分产品根本不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直接就投放到市场。

还有一家名为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的企业,以每吨260元到1400元的低价,大量收购正规企业原本应该销毁的不合格产品。
然后将其中形状完整、无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产品挑出,当作“二等品”进行二次包装售卖。

按照行业规范,正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厂家对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次品,都要进行切碎处理,才能够流出企业。
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不法企业却能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本应被销毁的不合格产品。

而这些从工业次品中挑选翻新的卫生巾,在市场上竟能倒卖到七八千元一吨,利润之高令人咋舌。
这些纸制品行业的乱象,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每天,无数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使用着这些可能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

随着315调查的深入,餐饮业的种种乱象也被逐一揭开。
在一家看似普通的黄焖鸡门店里,卫生状况简直令人发指,后厨中,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鸡肉竟被员工随意拿起,准备用来制作给先点单的顾客。

面对这变质的食材,员工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冲冲就行”。

而顾客食用后残留在碗里的食材,也并未被丢弃,而是被重新回收利用,继续出现在后续顾客的餐品中。

曾经备受欢迎的蜜雪冰城,也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制作柠檬水等果茶所使用的柠檬切片,被随意放置在常温环境下保存,第二天被拿出来继续使用。
那些当天未售出的饮品,店员直接将其重新倒回原料桶。

当被问及这样做是否合适时,店员坦言自己都不敢喝这些经过二次处理的饮品。

看似价格亲民、号称最便宜的柠檬水,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卫生隐患,让消费者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不知不觉将健康置于风险之中。

除了这些知名品牌,其他餐饮商家的乱象同样层出不穷。
市场上售价仅18元一只的烤鸭,其实都可能是坏肉,商家为了掩盖鸭肉存在的臭味,使用一种名为“滴滴香”的添加剂。
消费者在享受美食时,本应是愉悦安心的,但如今却不得不时刻担忧自己吃进嘴里的食物是否安全。

虽然每年315曝光的餐饮业乱象,总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让一些不法商家有所收敛。
然而,这短暂的震慑犹如昙花一现,随着时间推移,餐饮业的诸多问题又悄然抬头。

那些被曝光的卫生隐患、食材质量问题,似乎只是被短暂按下了暂停键,稍不留意,便又死灰复燃。
这表明,仅仅依靠315这一天的集中曝光,远远不足以根治餐饮业的乱象,一场更为持久、深入的整治行动迫在眉睫。

相关部门面对餐饮业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层出不穷的违规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刻不容缓。
监管部门应深入各个餐饮门店,从食材的采购源头,到食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再到成品的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检查。

对于那些胆敢违法违规的企业,必须予以严惩,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轻易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

消费者自身也不能掉以轻心,在选择餐饮时,务必谨慎行事,避免踏入“雷区”。
一般而言,大连锁店往往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更为规范,有着相对完善的食材采购体系和卫生标准,选择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同时,对于那些颜色过于鲜艳、味道过于浓郁夸张的食物,要多留个心眼,因为这很可能是商家使用了大量添加剂来掩盖食材本身问题的表现。
走进一家餐厅,还可以留意店员是否规范佩戴口罩和手套,后厨是否干净整洁,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餐厅对卫生的重视程度。

此外,在饮食选择上,多倾向于新鲜天然的食材,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品的摄入。
若条件允许,自己做饭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自己采购食材,能确保其新鲜和安全,烹饪过程也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在外就餐时可能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

消费者需时刻牢记,自身的健康不容他人肆意践踏,要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绝不让不良商家有可乘之机,用自己的健康谋取私利。
毕竟,在这场食品安全的保卫战中,消费者既是直接的受害者,也应成为坚定的捍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