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芯片行业成为了美国对华制裁的焦点领域。外部的压力催生了国产芯片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国产芯片企业正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产车规MCU快速扩容,向高端应用发力在汽车电子各个系统当中,基本都需要采用MCU作为运作控制的核心,负责各种信息的运算处理,用于汽车的动力总成、辅助驾驶、网络互联、底盘安全、信息娱乐以及车身电子等方向。
纵观行业格局,全球汽车MCU市场长期处于龙头企业垄断格局,瑞萨电子、恩智浦、微芯科技、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六家企业的市占率超过90%。
尽管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在车规级 MCU领域长期以来仍严重依赖进口。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车规级MCU自给率不足5%,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
而在需求侧,中国汽车市场约占全球份额的30%,对车规级MCU的需求量正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数据显示,国内车规级MCU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25.9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6.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8.92%,大幅高于5.8%的全球MCU行业整体增速。
再加上近年来在行业经历缺芯、贸易摩擦频繁等背景下,国内汽车主机厂及Tier1厂商逐渐意识到芯片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要性,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汽车芯片国产化的逐步推进,下游企业逐步加大了对国内MCU产品的采购,尝试构建更合理的汽车芯片供应链体系,为国内车规级MCU厂商带来全新的客户导入和市场拓展机遇。
在此契机下,国内MCU企业快速成长,技术实力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有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厂商通过相对成熟的消费级和工业级MCU技术基础向车规级MCU迈进,另外一方面也有从成立之初就瞄准车规级MCU产品的芯片厂商,如芯驰科技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国产厂商积极努力解决当下面临的诸多技术痛点和市场难题。
为了追赶国际先进车规级芯片厂商的发展,近些年国内芯片厂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尤其是在芯片制程技术方面,从65nm-28nm向16nm-7nm的先进制程迈进,以提升芯片性能并降低功耗。
另外,国内芯片厂商通过需求端和供给端深度融合,依托市场需求,优先开展国产替代,不断提升国内车规级芯片能力建设。
国产车规级芯片厂商破局的另一种思路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芯片的算力和稳定性。
对于国产车规级芯片来说,如何与国外先进厂商产品形成质价比也是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成本控制也是国产车规芯片未来发展的重点。
对此,航顺芯片高级区域总监陈水平分享,对于芯片原厂来说,非安全类芯片降本需求更加强烈。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