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发布会上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介绍了人民银行在金融领域出台的一系列开放性措施。一是不断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程度。例如,加大对跨国公司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支持力度,依托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项下资金结算。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集团资金归集使用。 二是推动科技金融举措先行先试。例如,支持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国家级金融试点。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鼓励开发知识产权智能化评估工具等,提升科技金融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 三是支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例如,对接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吸引境外保险公司、主权基金、养老基金、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基金等机构为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服务。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运用,加快完善地方绿色租赁标准建设和应用实施等,鼓励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四是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例如,在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基金,支持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在中新(中国和新加坡)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项下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建立与新加坡金融机构协同联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据王信介绍,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落实,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认真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相关工作,促进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围绕《工作方案》中绿色金融的相关试点举措,王信介绍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方面的进展。“绿色金融有五大支柱,其中绿色金融标准是主要支柱之一,它有利于合理界定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相关的活动,避免所谓的‘洗绿’和‘假转型’问题。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绿色金融标准制定、落地使用和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标准对接。”王信表示,这对于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发展,更好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看,他谈到,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6项绿色金融标准,其中1项是国家标准,5项是行业标准,另外有19项标准正在研制,支持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范发展。此外,围绕转型金融标准,王信谈到,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还制定了《使用说明》对转型主体的认定条件予以明确,以有效满足传统高碳领域低碳转型过程中合理必要的资金需求。据其介绍,目前相关的这几项标准正在部分地区试用,而且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因为有了标准之后,金融机构、企业就有规可依,就知道应该要做什么样的业务。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这只是一个开始,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研制工作正在滚动进行。同时,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11月,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中国、欧盟和新加坡共同发布了《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中国有自己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标准,为了便利市场主体更好进行比较和协调,最早是中国和欧盟对各自的绿色金融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和欧盟的绿色金融标准有80%高度重合,这样的话,中国和欧盟就发布了中国和欧盟的共同分类目录,大家依据中国和欧盟的共同分类目录开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活动,极大方便了双边绿色低碳投融资活动。”王信解释,后续新加坡也加入进来,形成了《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共同分类目录比较有兴趣,也在积极探讨进一步扩大《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可行性。这样,多边目录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本地可持续金融目录提供参考,进一步便利跨境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流动。 他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强化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更好促进绿色低碳相关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发展,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记者:马梅若编辑:段嘉希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