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公开谴责“马歇尔计划”为“分裂欧洲的工具”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代表团从巴黎外长会议上退场。同时,他还施压对“马歇尔计划”感到兴趣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东欧国家,要求他们拒绝该计划。从巴黎回来后,莫洛托夫来到了克里姆林宫,他用笔在地图上划出社会主义阵营的轮廓。一个和“马歇尔计划”针锋相对的大胆设想在他的脑中闪现。他很快就将这一设想上报给了斯大林。于是,一个开启苏联历史上最宏大的经济内循环实验——“莫洛托夫计划”就诞生了。该计划以"经互会"的机制形式建立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间内部的封闭式经济圈,并通过计划经济和分工协作机制,将15个国家的2.8亿人口纳入同一个经济操作系统,从而抗衡西方的“马歇尔计划”。
很快,1947年夏,苏联便以双边协议形式,先后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签署贸易协定,形成以苏联为中心的封闭经济网络。协议规定苏联向东欧提供粮食、能源等,以换取东欧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1949年,苏联决定将莫洛托夫计划进一步升级为经互会,正式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集团。
然而,莫洛托夫计划在充满计划经济思维的氛围下,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场景。
"土地属于经互会的烟草事业!"
1964年,经互会在《社会主义国际分工协定》里,为保加利亚量身定制了它未来的命运——"烟草种植基地"。这个巴尔干国家70%的耕地是酸性红土,只适合种植耐旱的油料玫瑰。然而,来自莫斯科的公文却不容置疑:"保加利亚必须完成每年20万吨烟草出口指标"。
于是,保加利亚的粮食种植面积在几年后迅速缩减了37%,取而代之的是绵延不绝的烟田。普罗夫迪夫的小麦田被强制改种"苏联友谊6号"烟苗,瓦尔纳的葡萄园被推土机碾平换成"华约精选"烟草试验田。就连多瑙河畔的湿地保护区,也被插上"向经互会献礼"的牌子。当烟农们试图在田埂边种玉米时,警察用拖拉机碾碎了他们的成果:"土地属于经互会的烟草事业!"
来自苏联的农业专家全然不顾当地土壤每公顷只能承载1.2万株烟草的事实,强行推行第聂伯河畔的种植方案,要求每公顷种植2.5万株烟草。而当保加利亚勉强达标时,却发现在经互会内部找不到配套的卷烟厂。此时,东德却在大量从古巴进口烟草。于是,保加利亚的农民们又不得不将数十万吨的烟草进行销毁。
"我们不是在修车,是在玩社会主义乐高"
1970年代的某个冬天,布达佩斯第17路公交终点站,12辆伊卡鲁斯280型公交车正趴窝待修。这些橙白相间的庞然大物,本是经互会技术合作的骄傲:匈牙利设计车身,东德供应发动机,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变速箱。可当维修师掀开车子的引擎盖,暴露的却是社会主义兄弟情谊的裂缝——东德VEB工厂的涡轮增压器接口,永远比匈牙利底盘预留的卡槽宽2毫米。让人不解的还有,经互会内部的技术文件里,同样的零件编码在两国库存系统里却指向完全不同的规格。于是,布达佩斯公交公司被迫拆解二十多辆完好车辆,就为了凑出适配的配件。
更让人感觉讽刺的是,1983年,布达佩斯公交公司为了找到适配的配件,专门成立特别行动组,在经互会各国搜寻"可能适配的意外配件"。他们在保加利亚的农机仓库发现可改造的液压阀,在罗马尼亚的油田设备里拆出替代轴承,甚至把波兰产牛奶罐车的密封圈改造成了涡轮增压器垫片。"我们不是在修车,是在玩社会主义乐高。"行动组负责人总是展示他们的"战利品"时,总不忘把自己调侃一番。
然而,这种系统性错配在经互会内部比比皆是:波兰造船厂用捷克斯洛伐克钢板建造的货轮,因为铆钉强度不达标在波罗的海断裂;罗马尼亚炼油厂的苏联管道接头,总是漏掉15%的原油。
在经互会成立初期,莫斯科就为成员们设定了贸易用记账卢布结算的规则——1卢布=0.987671克黄金。这个看似精确的数字在此后创造了种种魔幻现实。首先就是,在经互会的虚拟等价体系里,1吨原油=1.66箱柑橘=3.2台匈牙利拖拉机=0.00015架米格战斗机。这种非市场性的交换体系给一些成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国营机床厂,一份禁忌档案显示:1965年出口匈牙利的机床实际成本为28万马克,但在记账卢布体系中被定为"12万卢布"。而罗马尼亚国家银行的秘密报告揭示:1961-1965年,该国通过记账卢布体系损失的隐性财富相当于全国三年的GDP。更荒诞的是,当罗马尼亚试图用"盈余"的记账卢布购买拖拉机时,得到的回复是:"经互会内部农机配额已满,建议改购保加利亚柑橘。"
1989年,匈牙利经济学家安塔尔在书中记载了触目惊心的数据:记账卢布体系在四十年间造成的隐性财富转移,相当于整个东欧被抽走三倍于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更残酷的时,那些曾经被强行等量的石油与柑橘,在自由市场里显露出真实的价值:1吨原油在黑市可换230箱柑橘,而非1.66箱柑橘。
"就像做香肠——把肉剔干净,只给他们肠衣"
在德累斯顿的"罗伯特朗"精密仪器厂,每份出口图纸都要经过三重消毒:第一道工序由技术委员会划去关键参数,第二道工序由安全部门涂抹材料配比,第三道工序由意识形态专员在扉页加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技术"钢印。
这样的技术壁垒在经互会内部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查理大学实验室里,捷克的科研人员发现所有的图纸都缺少光电转换器的核心参数——这些数据被莫斯科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删除。最终,捷克斯洛伐克版相机只能用苏联提供的粗糙硒光电池。而其拍摄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就如同透过毛玻璃看世界。
1991年,匈牙利技术档案馆解密的"阉割技术清单"显示:在经互会体系内流通的23万项技术中,68%存在关键参数删除,41%附带政治解锁条件,17%根本是虚构技术。
而"阉割技术"形成知识垄断的同时,也必然早就技术创新的停滞,最典型的就是波兰造船厂的焊接工艺永远停留在苏联1953年的水平。而技术阉割也催生出独特的代偿机制。东德在出口匈牙利的水泥厂设备中故意降低窑炉转速,迫使布达佩斯每季度购买"速度校准服务";苏联为保加利亚建造的核电站保留慢化剂浓度调节权,每次燃料棒更换都需用五车皮玫瑰精油交换。
五、政治先导的经济内循环必然失败
莫洛托夫计划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内循环,本质上是以经济为纽带的政治设置。在这样的设置中,政治成为先导,行政指令取代市场信号,计划指标导致资源错配,于是,一幕幕看似荒诞的场景也就成为了必然。
1986年,当国际油价暴跌击穿经互会最后一道防线时,这个依靠行政命令维持的庞然大物,也终因内在动能枯竭而崩塌。而历史也再次证明,脱离全球分工、依赖行政强制的内循环经济注定走向衰亡。
这这这是是是特么真是的这这这…
[点赞]